第一,教师做教学设计要在学生的难点处递支架。这个支架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教师的肢体动作,可以是教师的语言解释、阐述。《敕勒川》一课中,孙曼荷老师在学生理解的困难处——“穹庐”,用图片呈现天和草原相接的图片,让学生感知天像什么?然后呈现敕勒族人民的帐篷的穹顶,这时学生就发现,天像个盖子盖在草原上,敕勒族人民,就把它唱成了“天似穹庐”。随后,教师在范读诗歌的时候,边诵读,边做动作,两个手在头顶比作穹庐的样子,又一次帮助学生理解。对于学生的理解困难处,教师很下功夫,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印象深刻!这一点精妙的设计,和层层推进的帮助学生理解的课堂实践值得我学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教师直接用字理识字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晓”的意思,对于理解课题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于学生不了解的“净慈寺”,教师直接视频呈现配以自己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对“净慈寺”有了整体的了解,降低了学生对于理解整首诗的畏难情绪。
第二,教师的提问要在学生的难点处。提问是触发学生生疑的重要路径,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不一定学生都能回答出来,愈是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才更有提问的价值,这会引发学生思考,而不是替学生思考,在学生回答不出,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下,让学生迫切地想知道结果时,教师给予提示、引导或给以知识,会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和理解,会让学生印象深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对于“四时”一词的理解,程老师提问了三四个学生都没有回答对,这时程老师直接出示答案。虽然答案是教师呈现的,但因为有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参与,此时教师的教效果更好。
第三,多媒体技术等资源的应用恰到好处,既服务学生,又为课堂增色。《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给人的感觉是惊艳的,既有内容的丰满,又有资源的丰富。上课伊始,《水润莲城》宣传片的播放,创造了学习“莲”的情境,拉近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视频对莲城、对莲花的生动描述和介绍,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示范,为学生理解古诗做了铺垫。此外,“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图片呈现,让学生一下子就知道了诗文的意思。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样子。巧用板贴,识记荷叶上的字,最终组合成一幅荷花,非常精美。
好的课堂需要精雕细琢,需要教师的巧妙设计,更需要教师全面的专业素养。语文教学很有味道,古诗教学很有研究头儿,教师成长需要潜心打磨。我在路上,愿向远方不断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