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27058/305685c71fb6ecfe.png)
仅仅是好的选择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最好的选择。
01.从终极问题出发 以人生最高目标作为第一原则
A.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
a.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所谓满意原则,就是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项,余下的选项就废弃了,而并不是对比所有待选项,然后选出其中最好的。
b.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
B.你内心真正的渴望是什么?
正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雷教授所说:“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C.在现有格局上,向上走一步
一个人为自己的内心树立什么样的最高目标、设定什么样的价值尺度,反映了他的“格局”。
02.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 发现人生中的更多可能选项
A.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先不妨试试这三步:
a.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b.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c.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B.四种最普遍的隐含假设
a.第一个典型的隐含假设是“赛道假设”。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就是赛道假设的体现。
b.第二个隐含假设是“低关联假设”。
正如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那个著名的演讲中所说,人生就是一个连点成线的过程,有些经历也许一开始看不到它的意义所在,但也许若干年后便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c.第三个隐含假设是心理学中讲的“僵固型心智”(fixed mindset)。
暗自认同这种假设的人会用一种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其中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的天赋不够,或者智商平平,于是在遇到一些挫折时就自怨自艾,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
d.第四个隐含假设是“零和博弈”。
暗自认同零和博弈假设的人,在人与人的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而很少去构想双赢的方案。
C.新的思维框架,探寻新的可能
a.第一个框架是“目标悬置”。
“目标悬置”是什么意思呢?顾名思义,就是把你的目标停下来、放一放,但这个“放”不是放弃,只是悬置。在这个停下来的时间(比如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里,你可以休息放松,也可以去做完全不同的事情。等到时机成熟时,你又可以重新开始。
b.第二个框架是“能力嫁接”。
固然某一项能力有直接相关的任务类型与之对应,但与此同时,能力也是可以迁移的,它也可以在某些你尚未发现的领域有用武之地。
c.第三个框架是“特性改造”。
改造”爱好的一个常见方法,是把对一件事情的“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
03.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 选择太多怎么办?
A.当代社会与过去的一个不同点是,过去人们常常因选择极其有限而痛苦,而现在人们常常因为选择过多而痛苦。
B.我们还要回答另一个常见的问题:选择太多怎么办?我们该如何在众多的选择中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并确信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呢?其中一个基本方法就是“精细化(elaborate)思考”,也就是利用适当的工具,对各个选项从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综合分析结果得出答案。
04.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 校正选择,做出建设性的改变
A.不要因为预设规则,而放弃个人追求
在东方文化下,“身份”更多是作为社会和外部的期望加之于个人身上的,而不是个人自由探索的结果。于是它就成了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框框,限定、阻碍了我们的思考。
B.重新选择,并不用全部推倒重来
所以“自我”并不是凝固的,它虽然有稳定的成分,但也可以不断地拓展,在未来发展出很多新的特性,“现在的我”不过是无数个“可能的我”中的一个样本。所以我们大可以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有时候我们会选错,甚至为这个错误付出太多,但是没有关系,我们仍然可以重新作出选择,因为这才是人生的常态。
![](https://img.haomeiwen.com/i1727058/be082348dd2ea355.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