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

作者: 李茶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9-02 10:33 被阅读0次

在学生时代,曾读过一个关于“六尺巷”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故事大概讲了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他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

因为吴家盖房欲占张家隙地,但两家都是祖上产业,时间久远了就变成糊涂账,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让谁,还修书一封寄给张英。

张相府家人则打了一个如意算盘,遂驰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并快速回复给老家人。

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此后,张英的老家人看了回信,让出三尺,而吴家人见状,也自觉退让三尺,从此便有了“六尺巷。”

这些年也许是我的心态发生了转变,很多事已经是不争不吵,只会静观其变。

好像觉得人世间没什么是放不下的。

我先生哥哥家打地基建房子,我先生身在外地,不知家里情况。原来我是秉承着不想让我先生吃亏的心态,因为大嫂的心眼缘故,分毫不想退让。

可昨日我去看了他们打好地基的占地,在路边,而给我们留的是在里面。他们占地四间,给我们留了里面,估测也就三间位置。

我跟婶子们去看了,我并没有生气。总想着,这是你们兄弟之间的事,我不参与,再说,好像这件事对我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他们打个地基目前也花了不少钱,大嫂日夜睡不好,眼睛脬肿。

我心里竟然还在庆幸自己能吃能睡能喝,电话闹钟打雷都吵不醒的睡眠。

我真是福气了。

我好像没有一丁点的生气,给我们只留了三间,并不是对半分。

脑海里就浮现“六尺巷”的故事,是啊,“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我又不是没住的地方,何必因为这点事情弄的不开心呢!

现在住所空间大反到成了累赘,还得打扫,不是吗?我不喜欢做家务,恨不得清洁打扫一次能管一年的人。

有时候我真佩服我自己的心态。

因为我原生家庭,我母亲和婶子就不和谐。那时两家人住一栋老房子,有时候因为一点小事吵的你死我活,甚至还大打出手。

曾经他们为了一点地基,婶子就喊着她老表们来群殴我爸妈,那时因为我身处外地,没能及时赶回来。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二叔去世,婶子再次嫁人,她为人无极霸道,卖给姑姑家的地基,又去泼了回来。

村里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臭名已经昭著。虽然我现在不恨她,但已经很少来往。

再回过头在看自身的这件事,我先生的哥哥也是我一直尊重的人,虽然大嫂有时候做事真的很让人讨厌。但其实我心里已经不讨厌她,就是不想与她多说话而已。

我自来喜欢简单的生活,不喜欢复杂的是非。

所以不论是什么,我不会去争。

一切我先生自己看着办。

人生在世,几十年光阴如梭,那时便是尘归尘土归土,谁又会记得谁?

孩子们有孩子们自己的福气,他们过的如何,理当由他们自己创造。

两三百平的房子,你睡觉的不过就是一张床,几十年依旧如此。

空间大,争的不过是面子而已。

很多事,为了面子伤了和气,我觉得也是不值的。

对我来说,做人需大度,就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再多稀奇的东西,尘归之后,谁又能带得走一粒一毫?

相关文章

  • 演播日常练习0501

    一、绕口令练习 七巷一个漆匠,西巷一个锡匠。 七巷漆匠用了西巷锡匠的锡,西巷锡匠拿了七巷漆匠的漆,七巷漆匠气西巷锡...

  • 巷头巷尾

    巷头巷尾 妖舞酒 一 巷口住着老陈头,老陈头原来是教书的,文绉绉的,退休后,老陈头便赋闲在家了。有一双儿女,都在外...

  • 有它的记忆 它留恋着这秋风萧瑟的地方 它迷失在这晚霞尽生的地方 它也曾哭泣着挽留 不忍她的离去 可她终还是伴着盛夏...

  • 巷 ——恋月 脚下踩的潮红起的回忆 简笔书写这里偶遇你 红砖和阳光而已 ...

  • 她和她的朋友们一起合租在一条小巷里面,小巷幽深黑暗,似乎阳光将这个地方遗忘的一干二净,屋子里总是有一股霉味。她想...

  • 雪花,随着朗朗读书声,悄然地走来。当我们发现它时,它已经顽皮地把外面的世界打扮成白色。 那条通往我姥姥家的...

  • 今日孤身在十年前就读的初中观光了一圈, 回忆像瀑布一样一泻千里, 幼稚的、可笑的、可爱的、值得...

  • 鸭川町的一隅, 那条铺满青苔的窄巷。 东本愿寺的烟火轻缭, 富士山腰的粉樱飘散一地。 你可知,它的名字? 这里没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六尺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pex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