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大学花了3年时间追踪调查6岁~11岁的306个孩子,一组是想将来成为科学家,但是只是想成为,还是如往常一样的学习,虽然也很努力;一组是想将来成为科学家,但是已经开始付诸于行动,比如为了成为什么的科学家,需要什么学识,自己思考找答案,并以此为目标,找内容和资料,制定计划,用确实的行动,一步步有针对性地去学,当然也不缺努力。
结果,3年时间的跟踪调查的结果,只是想成为科学家的孩子都没有多大的变化,其中大部分的孩子对于自己想成为科学家的事已经没有多大的兴趣。
与他们相反的另一组孩子,他们也想成为科学家,而且日常为了这个梦想确实针对性地在行动在积累,结果是知识能力,思考逻辑等各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接近希望的可能性也在变大。
也就是说,设定自己的目标、持有自己的梦想后,不是单纯地憧憬将来成为什么,获得什么的存在,而是有必要把心用在为了到达这个存在而所做的日常行动上,目标和梦想实现的希望就会大增。
* 本质上,对于自己将来的存在,对于未来事,每个人都会时常在心中抱着不安,即使现在学得很好,挣钱很多,成绩优秀,事业成功也一样。
&
* 只是憧憬自己将来的存在(想成为的人,想做成的事),没有真正在日常去计划,没有付出有针对性性行动的人,各种不安,诸如“自己真想成为这种存在吗?”,“自己是否在接近自己的梦想呢?”...的怀疑会日渐增多,缓慢地积聚起来的看结果,最后大概率都会放弃。
&
* 想成为将来什么样的存在,并从现在开始就积极计划,有针对性地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而积极行动,在日常日积月累的人,希望、动机、干劲都会比较容易维持,达成目标的可能性也会急剧增加。
结论就是:
如果设定了目标,有了梦想,那么不能只漠然地注目它的存在,而必须专注于为此而开始和坚持的有针对性的日常行动上,这么做的成功概率是只想不做的10倍以上。
比如,孩子长大了想成为医生,父母就要让孩子不时地意识到自身的这种存在,要时时诱导和助力孩子,让孩子意识着他现在做的事是不是属于自己梦想的学医的范畴中,是不是与之相对应,是不是在为此而行动和努力。
当然,这么做也有可能让孩子的产生不安,毕竟不安对于孩子的干劲维持会起到消极的作用,而不安过盛甚至会引发孩子的IQ下降和判断能力的低下,所以这个度,父母要好好掌握,同时要表现在和孩子的对话。交流、提醒等时的话语使用上,更要好好斟酌。
再比如创业,如果创业者只关注创业本身,钱与名誉,创业成功后的自己的辉煌,那么,“Idea没事吧,产品怎么开发,种子用户怎么来,钱怎么到位......”类似的这些事这些思考可能在被一一完善和解决的同时,创业者也会被不断的焦虑和不安所困扰。
但是,如果改变一下思路,创业者边创业边结合人生,把创业理解为“想出更多的符合需求的Idea,不断进行新的挑战”,自己是在通过日日挑战和工夫,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那么就比较容易集中于当前在做的事,行动力也会上升,进而和创业成功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不要太关注存在和Idea等,而是关注行动,在此之上设定目标,那么成功率就会急剧上升,而动机和干劲都能获得维持。
有些费脑难懂,再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的目标是“今年要记住12000个单词”,为此我买了一本单词书,就开始背起来,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全部记住了单词的兴奋和获得的赞誉,包括我可以做的很多事。
这是典型的在关注存在。
但是,为了获得这个存在,我买了单词书,我测算了这本12000个单词的单词书,我准备用1年的时间反复从头到尾记6轮,每2个月就要记一轮,60天要学12000个单词,一天要学200个单词,我遵循多频次反复+快速看+多想起(时不时test)的原则,我每天在什么时候记,什么时候做想起练习,记多少个单词后就要test,怎么记等都考虑清楚,计划好的基础上,我的关注点就要从存在变成每天的行动,每天的反馈,每天的变化......
像这样,把关注点聚焦到行动的目标或者梦想,能持续,实现起来会大大提升成功率。
最后再强调一下,
不要关注存在,而是要专注这个为了达成目标的行动,日日的行动,那么目标的达成率会急剧获得提升。
不是在脑中描绘想成为~的存在,而是为了这个存在,要从日常行动的持续中感知到人生的意义。
以此方式来设定目标和抱有梦想,则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无限变大。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