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的记忆,最初是来自于哪里呢,是那碗热腾腾、软糯滋养的腊八粥的甜香吧,“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三,过小年”祭灶用的麦芽糖,有着粘牙的酥脆筋道,发面炕制的“火烧”,焦香烫手。这些也是故乡年味儿里的回忆。“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割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画画,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大年初一,磕头作揖。”唱着歌谣,大人们置办好年货,年关临近,年味儿就越来越浓郁了。蒸好的花卷、豆包、枣花馍,一锅锅、一笼笼热气腾腾地端出了厨房,整齐码放好。油炸的丸子、酥肉、豆腐、带鱼众多美食,飘散着诱人的香气,备足能吃到正月十五甚至是吃出正月的,还要备齐好多条“腿”,鸡鸭鱼肉、猪肉牛羊,样样不能少。除夕的晚上,放过鞭炮、吃过饺子,给老人拜过年,开心的拿着大红包,看着春晚聊着天守岁熬夜。这,才是过年啊!
大年初一早上,是在鞭炮震耳欲聋的欢唱中醒来的。翻出枕头下面的“红包”压岁钱,穿上妈妈放在床头的新衣服,啊!又长大了一岁。
整个春节,最开心的还有跟着大人走亲戚,去到姥姥、舅舅家中,好吃的好玩的,还有压岁钱。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太匆匆。似乎一眨眼就到了大年初五,“破五”也是个重要的日子,黎明早起,要放鞭炮、迎财神,过了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复到大年除夕以前的状态。还是让浓浓的年味儿一直弥漫到正月十五、十六。到了正月十五,年味儿真叫热闹,荡秋千、吃元宵、放社火,打铁花、舞龙舞狮、旱船高跷,令人目不暇接。
儿时故乡的年味儿,就是这样一年年地刻进记忆,养大了我们。长大后,无论走多远,离多久,故乡,永远是一个人的根脉,是一个人的心灵家园,一切最初最美好的记忆,都在这里形成。仔细想想,现在比从前,物质生活丰富得太多,可精神世界的构建,似乎忽略了,现在过年,没有了从前的味道和乐趣,那改变和消减的,一定不仅仅是“年味儿”,还有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灵魂和内心。如果我们能静下来好好反省一下,循着中华文明的根,传承民俗遗产,提升文化自信,或许那亲情浓郁、淳朴和乐的“年味儿”,能够被我们找回和重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