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亲子整理术”,离幸福的自己更近一步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支撑起生命和心理健康。安全感就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在幼年时期,儿童完全依赖父母,父母给儿童施加种种界限和禁忌。此时的儿童虽然没有自由,却有着非常稳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得越来越独立,同父母的联系日益减少,这一发展过程的直接结果是儿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丧失,因为他要单独的面对社会,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转自知乎
很多人家中囤积了过多的物品,是安全感的需要,物质上、或精神上。每个人安全感的阈值不同,也许囤积的物品种类和数量也各不相同:
囤积了大量课程和书籍而学不完读不完的,是不认可当下的自我,希望自己能有一个更快速的个人成长,实现更高的成就;
囤积了大量衣服而找不出几件能穿的,是不认可自己的外貌,希望自己能更瘦、更漂亮、更搭配衣服、能回到18岁时的样子、或者变成明星的样子;
囤积了大量化妆品而过期都用不完的,是不认可自己的年龄,惧怕已经出现的皱纹、斑点,希望自己能延缓衰老、保持青春;
囤积了大量微信联系人和微信群而不沟通不发言的,是不认可自己的人际关系,渴望归属感,希望自己能被更多的人关注、热爱、点赞;
囤积了大量赘肉而不锻炼的,是压力太大能力hold不住,不认可自己的内外状态,不接纳自己的现状,不那么喜欢自己,也不爱自己;
……
为了缓解眼前的焦虑,为了应对充满变化、挑战和压力的成年生活,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做很多可以即时满足的事情,买各种各样的物品充斥我们的居住空间,吃高油高热量的食物,以此来补足我们内心的安全感。
减肥和整理的道理非常相像,首先我们在心中设想一个自己本来的样子,不胖不瘦,笑脸盈盈,我们对着镜子是非常喜欢那个天然自我的。然而现实生活可能不那么如意,我们的体外又包裹了一些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恰恰让我们觉得沉重了,看不清自己本来的样子了,我们不接纳这个包裹后的自我,对现状产生了不满,甚至于对臃肿的自己产生了厌恶。因为我们分不清楚包裹在外面的这一层,和我们真实的自我,他们在生活中已经融为一体,难以区分了。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整理是一个借由外界来观照内心的过程,它通过梳理有形的物品和无形的人生,强迫我们在匆忙的奔跑中停下来,通过一件一件地触摸物品,将我们的注意力拉回当下,强迫我们转入深度思考、对内自省,不再盲目向外寻找,不再逃避面对生活中真正重要的问题。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我是怎么一步步成为了现在的样子。
通过回顾、复盘我们的过往,从熟视无睹的环境中抽离出来,以一个外人的视角看待、觉察我们自己的人生。逼迫我们承认什么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以时间为尺,帮助我们了解并勾画出真实的、当下的自我。
过去我们一定对自己有一些期待和安排,去盘点这些安排都实现了吗?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我们当时会对自己有这样那样的期许?
扔扔扔之后,我发现原来我用不上多少东西,我发现我需要的安全感其实很少,有非常少的物品就可以保证我的生存。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对人生不安全感的充分体验”。
原来我们过去想的太多,做的太少,买的太多,用的太少。
本质上,我们其实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物品。
本质上,真正的安全感(在我们成年后)从来不是从外面找来的、别人给予的,而是内心涌出的。
转自知乎
你总以为会有一天读那些书、用那些物品,你会成为一个又美又富万人敬仰的人,但那一天却始终没有到来,因为那从一开始就是假象,是我们美好的幻想。
当我们承认在余生里,我们用不完那么多卷卫生纸,做不了那么多事情,达不到那么高的成就,我们还会拖延吗,还会等待吗?还会囿于安全感吗,还会想当然“有一天”吗?
那么,立足于当下,你清楚了自己的进度、承担力、几斤几两,再展望未来,请给自己一个更客观的期许,更平和淡定的心态。
这仅仅只是个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