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要教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求知”,所以我们会把一些规矩常常挂在嘴边,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自律能力差,我们更要常立规矩,为了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一些日常行为规范:上课不要随便讲话、不要随手乱丢垃圾、与同学相处要文明等等,我们甚至会说上千遍万遍。因此,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往往抑制不住心里的愤怒:怎么说了这么多,还有学生记不住?对犯错的孩子一顿批评。面对老师的训斥,孩子大概一开始就知道自己错了,但是,这些训斥他真的听进去了吗?下次真的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了吗?还是迫于老师的威严他暂时知错了,过后,还是会犯呢?一切都有可能,我们不得而知。那么,面对犯错的学生,我们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教育呢?《人品未失·凳子倒了之后》一文中,我得到了启示。
首先,教师要冷静,在心理上接受犯错误的学生,能容忍。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错误中成长是每一个人必经的过程,只有我们接受了这个既成的错误,我们才能去选择合适的方法,弥补这个错误带来的后果,有效教育这个犯错误的学生。“容忍儿童犯错,是对儿童的一种理解,也是一种胸襟。”我想,这也可以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平添教师的个人魅力。
其次,教师要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找出学生犯错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查明原因再教育才更具针对性,万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对着犯错的学生一通批评,这样往往适得其反。
第三,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弄清原因的前提下,教师要耐心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一步步分析、一句句说教,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做错了。教师还要做到“因地制宜”,面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如冷冻法,旁敲侧击法,暗示法,感化法等,创造适宜的心理和外部氛围,耐心等待学生自我反省、悔过、自新”。而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有些孩子面对教师的说教可能无动于衷,这就要求我们“打持久战”,持续关注、继续教育,直到学生认识到错误并决定改正错误为止。
第四,教师要学会放手。对于一些学生间的小矛盾,对那些没有酿成严重后果的突如其来的错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适度的自我教育空间,学生之间商量来的解决对策比起教师的批评教育有时更为有效,而且,这也是让学生在学着生存,提前在小的环境中去适应社会规则。
文中说“面对犯了错的学生(有时甚至连自己错在哪里都不知道),给以狂风暴雨般的打击,往往不如施与春风化雨般的滋润。物细无声啊,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理解、尊重与呵护,从而健康成长”。人无完人,每个人的一生中难免会犯错,而处于道德面貌形成阶段的儿童,犯错的可能性更大。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一定要冷静思考、耐心应对,“如果再大声呵斥、批评指责、讽刺挖苦,会伤了犯错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不再愧疚和自责,并对老师和教育心存怨恨。而老师的宽容,却是知时节的春雨,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给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及呵护,会使学生心存感恩,幡然醒悟”。这时,“出自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会成为他们“真正的约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