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太傻天书》这本书,我觉得它和我阅读《道德经》这类书籍是一样的重要,我都会仿佛地读上几遍。尽管是这样,我也不会去追求将它完全理解通透。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因为有关求真的书籍,每个人读起来都有自己的理解,这也许就是人类与生俱来都需要体验自己选定好的剧本吧!
《太傻天书》中一直强调的大脑病毒,是影响我们人生的“罪魁祸首”——它能够让我们偏离真实而选择虚幻中追逐,从而陷入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中,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进而让我们忘记了我们在选择来到这个世界前已经拥有的技能和需要体验的东西。因此我们无法从这个世界毕业,于是就要经历无数次的轮回体验,直到我们能够从这个世界毕业进入下一个世界后轮回的过程才会结束。
taisha认为,能读完这本书的占比很小,能读懂这本书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其实我觉得他这种思想本身就已经有了矛盾,这已经偏离“真”的路途,因为在真中,没有多于少的辨别,这已经是基于分离了。但是,如果仅仅因为书中的一两点偏离主题就否定它的价值的话,那么这种做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更是加深了人在世界上恐惧和痛苦,这也就能够将人往“沙漠”的更深层。
《太傻天书》中一直强调的“大脑病毒”和“分离”两个元素,其实就是我们日常说的杂念。杂念会使人追逐错误的东西,而这就是它想要试图解决的问题所在——通过静(修心)的方式来达到控制人的杂念,或者它还能更进一层地将人的杂念消除——控制杂念或消除杂念的过程就是在求真,也就是所谓的修行(停止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都知道公路上跑的是车,那么我们可以类比得出在“太傻”上跑的就是人的杂念,于是我们又可以将它看成“认知论”。也许它的后部分书籍重点强调修来世的福或者说是为晋级而修行,但是这些东西到底存在与否(即真实性)我们并不能知道,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它给出的方法修来今世的福。
可是真的有“福”和“祸”的存在吗?这难道不也是人的杂念之一吗?一个人一切的遭遇,无论是好还是糟糕都是在于个人的思维模式。“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这一点无论我用什么句子来表达,都能明显地感觉表达的缺陷,这也许就是文字的缺陷吧!不过我也没有试图想要将“真”描写出了,试想一下,庄子能够将那么小的鱼(鲲)描写成它的背不知道究竟有几千里,这就是庄周的心态——一个能够包容如此大反差的心境,不也是修行控制人的杂念的一个阶段吗?
人能够通过控制自己的杂念或消除杂念进而升华自己的心境。无论你是通过打坐、心斋还是其它一系列的方法,其根本目的都是在于消除杂念从而达到内心上真正的静——静到达了一定程度后就会无物无我,这也就天人合一的状态——万物一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