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这几天在读周国平老师的《生命本就纯真》。
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得以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
那么对于爱读书的你来说,你择书的标准是什么呢?
周国平老师是这样说的,读了大半辈子书,倘若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 愉快是基本标准。
我支持周国平老师的这一说法。但是我觉得每个人于读书择书都有一个过程:
1、听别人说什么书好就读什么书。
这个阶段应该是在刚刚开始阅读的一个阶段吧。也就是刚刚想读书的时候,不知道读什么书的时候,会听平台推荐什么书好或者听别人说什么书好,就去读。
而这样的书,看到后,有一些是读得进去的,而有些,是读不进去的。
因为这些书,只是别人觉得好的或者有用的书。
2、自己想读什么书,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去读什么书。
这种情况下读的书,一般都是专业的或者是生活实用的书。比如你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或者麻烦,需要去解决,那么就会考虑这一方面的书。
这些书可以给到你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打开你的思路让你找到解决问题麻烦的方法和做法。
3、想提升体现自己的价值,去选择的书。
这些书,是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思想有了认识和认知之后,对自己提出的进一步提升。
这种书,可以拔高和提升自己,能让你更加进步和变得优秀。
我觉得这应该是读书选书的递增式或者说是升级式模式吧。
周国平老师说,要读大师的书,就要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不求甚解,就是用闲情逸致的心情去读书,不被暂时不懂的地方卡住,只要领会其大意就可,要允许自己有一个熏陶的过程。
为我所用,就是死抠所谓的原意,只要把大师的书当做自我成长的养料就可以了。只要你觉得,可以在精神上有所感悟或者提高就行。
周国平老师说: 你的收获不是采摘某一个大师的果实,而是结出你自己的果实。
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是基本的标准。
真正的阅读,必须是有灵魂参与其中的,是自己的灵魂在文字构筑的世界里的漫游,而且在漫游途中,我们会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会与书中的文字形成共鸣,让自己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悟。
因此说,阅读读书,更应该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以愉悦为择书基本标准,才会更加的坚持和完整,可以没有负担和情绪的读完一本书。
读书的意义,在于自我发现;读书的意义,在于唤醒失落的记忆;读书的意义,在于混沌的思维变得清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