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做到适时适量布置给学生种种课题与作业
学生每天都要接受教师布置的课题作业以展开学习活动,有的学生也许还会自己设定课题并着手解决。不过,教师布置的课题往往是强制性的。只有当学生把它作为自身的课题并且意识到解决这些课题的意义、积极地去解题时,才是理想的。
教师的课题如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去完成教师布置的课题与作业,这些是改革教学、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必须探讨的问题。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很难离开了情感与需求而产生。不管怎样,学生必须认识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随后伴有操作,以引起朝目标状态的变化。这种状态谓之“学习动机”。当确认了操作结果是从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发生了变化,学生就会产生某种安心感和满足感。同脑不同,人们伴随学习课题的完成,不仅有认知性的变化,而且情感性要求的变化。否则则就难以完成课题。这种情感性要求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是重要的。但由于没有像学习成绩那样受到重视,其测定也困难,至今尚未充分研究。然而这种研究是具体探讨学习必不可少的作业。
据研究学生的动机作用有四个要素。第一是“注意”,是好奇心与注意的持续与维持。第二是“适合”,使教学活动切合学生的重要需求。第三是“确信”,学生通过学习确信成功,而且拥有更进一步的期待。第四是“满足”,对于学习成果给予强化一一赞赏,也包括对于学习成果的内心满足。跟上述的学习课题的认知解释在起源上是不同的。但是却显示出同认知过程有某种对应关系:“注意”学习者发现课题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显示兴趣。“适合”发现了此种差异的学生借助操作使状态发生变化时的动机,是否同学生的需求相吻合。“确信”这些操作是否成功的预测。“满足”一一是否实现了目标状态;是否给学生带来了满足。这种对应关系不仅表现在认知处理上,而且反映了伴随情感需求的因素。学习课题的解决表明,它既是认知处理过程,又是动机作用过程。由此看来,教师向学生布置学习课题时,应当考虑到认知性课题构成与动机性课题构成的问题,并妥善地处理好这两者的对应关系,这是有效的学习课题构成的基本方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