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十六)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十六)

作者: 阮守鸿 | 来源:发表于2018-05-19 18:48 被阅读0次

——怎样才能做到适时适量布置给学生种种课题与作业

    学生每天都要接受教师布置的课题作业以展开学习活动,有的学生也许还会自己设定课题并着手解决。不过,教师布置的课题往往是强制性的。只有当学生把它作为自身的课题并且意识到解决这些课题的意义、积极地去解题时,才是理想的。

    教师的课题如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去完成教师布置的课题与作业,这些是改革教学、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必须探讨的问题。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很难离开了情感与需求而产生。不管怎样,学生必须认识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随后伴有操作,以引起朝目标状态的变化。这种状态谓之“学习动机”。当确认了操作结果是从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发生了变化,学生就会产生某种安心感和满足感。同脑不同,人们伴随学习课题的完成,不仅有认知性的变化,而且情感性要求的变化。否则则就难以完成课题。这种情感性要求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是重要的。但由于没有像学习成绩那样受到重视,其测定也困难,至今尚未充分研究。然而这种研究是具体探讨学习必不可少的作业。

  据研究学生的动机作用有四个要素。第一是“注意”,是好奇心与注意的持续与维持。第二是“适合”,使教学活动切合学生的重要需求。第三是“确信”,学生通过学习确信成功,而且拥有更进一步的期待。第四是“满足”,对于学习成果给予强化一一赞赏,也包括对于学习成果的内心满足。跟上述的学习课题的认知解释在起源上是不同的。但是却显示出同认知过程有某种对应关系:“注意”学习者发现课题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显示兴趣。“适合”发现了此种差异的学生借助操作使状态发生变化时的动机,是否同学生的需求相吻合。“确信”这些操作是否成功的预测。“满足”一一是否实现了目标状态;是否给学生带来了满足。这种对应关系不仅表现在认知处理上,而且反映了伴随情感需求的因素。学习课题的解决表明,它既是认知处理过程,又是动机作用过程。由此看来,教师向学生布置学习课题时,应当考虑到认知性课题构成与动机性课题构成的问题,并妥善地处理好这两者的对应关系,这是有效的学习课题构成的基本方略。

相关文章

  •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十六

    所谓“学习课题”的构成,是指当学生面临给定的问题时,能够理解它、接纳它、拥有“问题解决”的意愿,并着手解决...

  •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十六)

    ——怎样才能做到适时适量布置给学生种种课题与作业 学生每天都要接受教师布置的课题作业以展开学习活动,有的学生...

  • 《课程的逻辑》(十六)

    一、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沟通是教学活动存在的根本特征,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是教育者与...

  • 教学活动理论的考察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18 邓 华 钟启泉教授的《课程的逻辑》一书围绕两个主题展开论述。一是创新课程文化,二...

  • 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19 邓 华 钟启泉教授的《课程的逻辑》一书围绕两个主题展开论述。一是创新课程文化,二...

  • 学习课题及其构成的心理学透析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20 邓 华 钟启泉教授的《课程的逻辑》一书围绕两个主题展开论述。一是创新课程文化,二...

  • 2018-01-26

    读书笔记之二 不讲逻辑的《课程的逻辑》 ——第二章 课程改革的文化使命 读后感 这一章节,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与...

  • 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15 邓 华 钟启泉教授的《课程的逻辑》一书围绕两个主题展开论述。一是创新课程文化,二重...

  • 确立科学教材观:教材创新的根本课题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23 邓 华 钟启泉教授的《课程的逻辑》一书围绕两个主题展开论述。一是创新课程文化,二重...

  • 探究学习与理科教学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 9 邓华 钟启泉教授的《课程的逻辑》一书围绕两个主题展开论述。一是创新课程文化,二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读后感(十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psa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