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沟通是教学活动存在的根本特征,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是沟通与合作的现象。
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教学更是如此。教学贯穿并渗透了儿童语言发展的全过程;不管是哪门学科,都是以语言概括的教学内容为媒介进行的;没有沟通和语言的教学是不存在的。同时,也要把握好非语言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克服过分突出词语的功能。
从语言过程的角度把握教学活动。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的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之基础的过程。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中首先要建立一种合作的文化环境,其次就是要发展每一个儿童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二、“教材”与“教学”的重构
教学就是语言文化和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是“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有“文本的概念”。教学文本是在教学中包括会话文本和读写文本以及对话文本和独白文本。对这些文本的研究引发了对“教材”概念的重构。
“教材”是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教科书,也包括了其他的图书资料、试听教材、电子教材等。教材具有两种基本特质,一是典型性,二是,具体性我。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这是区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尺。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20世纪的教学形态是以教室中心、教师中心、课本中心为特征的。21世纪的新型基础教育教学将从“人——人”转变为“人——环境”。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得使学生直面应答性的学习环境,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
三、教学规范的转型
我国教育界流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克林博格提出了教学三段论,1.教师指导作用2.学生自主性原理3.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作用是教学活动的两个两个侧面。
新课程向每位教师提出了挑战,时至今日,我们的课堂占支配地位的依然是理性主义理论,尤是在高中教学中。后现代课程论的代表人物多尔对此提出了“混沌理论”,即课程设计的“4R”——“丰富性”、“回归性”、“关键性”、“严谨性”,这为课程改革和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