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乡土中国》一书中描写的种种,总觉得十分熟悉。乡村与城市,孕育着各自不同的社会。随着乡土社会的逐渐瓦解,新的社会正不断完善。不知不觉中,社会正经历着巨大变革。但即使乡村被城市所取代,乡土社会所留下来的文化和传统依旧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乡土社会中有着对土地的崇拜,土地公,这在乡土中是常在的。人们上香的对象,其中便有土地公的存在,逢年过节,这在乡土中是要祭拜的。人们已经对脚下的土地产生了敬意,毕竟这是生活的根本,没有了土地,也就没有了生活。古代各朝覆灭的原因,不就是因为土地兼并导致农民流离失所,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起义吗?乡土中的人们就像土地中长出来的庄稼一样,是万万不可离开土地的。
除了土地公,人们还会拜的是自己的祖先。乡土社会中有一种很有意思的东西——祠堂。它们大多是文物,却隐藏于乡间,供人记忆自己的祖辈。我生活的地方便有一座祠堂,门上表识着数百年前此处人家的姓氏,门前立着刻写了当年谁谁谁考取了几等功名的石碑。祠堂与祠堂间最大的不同便是姓氏,人们的姓氏记载着此处历史,村子里老是这几个姓,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依靠着种地而生的农民,世代定居于此处,自然他们的姓氏便被流传下来,姓氏与村是分不开的,自然以姓氏区别的祠堂便会建立起来。城市和乡村的不同,也在于姓氏。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乡土社会被取代,但对家乡的归属感却被保留了下来。中国有着世界上罕见的人口流动——春运,这是由落叶归根的传统所推动的。庞大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在城市里忙碌了一年,但到了家人团聚的日子的前夕,必然要加入那场规模巨大的春运当中,二十年前,我所见到的是摩托车、汽车、绿皮火车;如今我所见的是高铁。无论路途多么遥远,多么艰难,总有人想尽办法回家,或许是售票窗前的十米长队,或许是哪个不起眼的铺档,亦或是站门口的黄牛。城市对他们而言不过是养家糊口的地方,而自己家乡的一亩田地才是他们的归属。
而对于那些已经离开了乡土,成为真正的城里人的人,乡土的印记仍未消失。对于土,中国人最喜欢干的是种点什么,几颗生菜,几株绿植。绿色跟随着人们,随人们迁徙,迁徙到某处,便在某处中发芽。似乎种点什么已经写进了人们的潜意识里,成为与生俱来的能力。即使土不再成为他们生活的根本,但土成为了生活的情趣。对于土,人们未曾远离,只是换了一种形式接触。
如今乡土社会正面临着转型,这也是一个时代,同样是一个需要被记录的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