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共修,因为之前约定的互相教练不能如期进行,临时调整为林屹姐带领大家复习二阶内容,重点是教练技术基本能力部分的内容,并结合自己在企业教练及古琴教学中面对不同人群的应用进行了分享,随后每个人结合在生活中的实践分享了自己的收获与体会、面临的卡点及对生命教练的意愿等,林屹姐也是现场示范以教练的方式带大家进行区分和清晰,大家再互相反馈,彼此激发,共同照见,这样的共修方式反响很好,大家觉得为落地践行教练式生活方式提供了很及时的支持,真实敞开的交流也促进了自我觉察。也让我思考共修的目的是什么,有时会觉得如果固化流于形式无法互相滋养,更多的需要关注到当下大家的状态去适时调整,并带动更多的参与与觉察,带向未来和创造。顺着当下的发生走,老师的答疑还有助教共修也是这样在做的。
我自己分享了教练三板斧在工作中的应用,意识到平时更多的用于有分歧时解决实际问题,在其他的沟通中经常会直接给方法快速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教练思维去引导。在工作中遇到有抱怨的同事时,因为自己内在也有情绪钩子,容易被带跑,不能用教练的方式去带对方看到真相和新的可能,这样的交流自己也会有感觉有消耗。林屹姐协助区分互相吐槽是同理还是认同,如果是同理,就会有跟和带,如果认同了,自己也陷入负面情绪中,就变成了消耗。在互动中说到上助教班是为了什么时,我回顾自己这一路,最初也只是知道这比基础班深入一些,从刚开始报名时就说要上到顶,学这个要干什么的其实不知道,复训了几次助教班,之前也只是觉得多学了一些知识,对自己的探索深入了一些,助教可以支持一些人,对助教班和生命教练的关联是无感的,以前也不敢说自己要做生命教练,觉得高大上甚至有些空,对教练式生活方式也无感,最近几个月才有了比较明显的意愿,向往这样的生活方式,希望自己能活出来并能支持到他人的成长。
周六的助教共修,再次清晰什么是生命教练,生命教练要做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一种在的状态,在,自然就能顺遂当下给出符合对方状态的支持,而不是头脑里的要去帮助和拉拽;在,允许和陪伴对方用他的方式和节奏成长,在对方伸出手的时候搭一把;在,如灯塔,也像是播种,只是分享自己的体验,也许在对方陷入迷茫困境时能看到希望,借由你的光走出黑暗。有时急于帮对方出来或是自己有评判想彰显自己的成长,都会遭到抗拒,碰壁了就回看自己的发心,这个在我这里经常能感受到,以成长之名来证明自己和评判对方。
助教共修,一面面锃亮的镜子照过来,感受到沉重和心痛,老师问少君、苗苗和碧霞的话,都像是重锤击在我的心上。既要“体制”的安稳舒适,又不想受规则的约束;既不敢去跟别人争外在的成果,又不甘心自己“吃亏”,就会用评判、受害和成长了不需要来掩盖;什么都不想做又不敢躺平,默默的对抗,只要不是我自己主动想做的都对抗,外在的一丁点儿要求都对抗,拖延到最后一刻还不敢不做,敷衍对付能达标就行;不敢表现出自己不好的一面,苗是确认说的会被认可才说,我也是,确认是对的不会犯错才说,有同盟时会更理直气壮的说;不敢投入,不敢哪怕是任性的做自己,不敢赌自己真的可以,不敢承担任何不好的后果,给自己绑定了无数的绳索,生命力完全被禁锢了。想要活出自己的生命力,是我当下最深的渴望。
什么是投入,什么是生命力?会有那么一瞬间把自己的过往全盘否定了,觉得自己没有投入,尤其是跟拯救者相比,其实也不尽然,模式中都是在全力为了对抗不想要的在要,只是拯救者的用力程度更大,也拿到了更多的结果,我自己可能也因为以前会撑着去给或满足外在的要求,也曾全力以赴过,其实也得到了很多,只是自己不认可。但从主动投入去做来说,的确很少,因为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或者因为不敢试错而付诸行动的很少。投入,对现在的我来说,就是心动-行动,觉知到阻碍时去清晰,基于想要的往前走。生命力,一提这个词就痛,甚至让我几乎全盘推翻了我这几年的成长,有很多是头脑的成长,在生活中实际有突破的行动不多,唯一能确信的是我离自己近了可以感知和陪伴自己了,与外在的纠缠少了。对我来说,就是不断打破自我的限制,从小铁盒中走出来,带着觉知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下一次有声音提醒自己不能怎么怎么样的时候,停下来看看,当下是不是有新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