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之人让自己去适应这个世界,非理性之人坚持让世界去适应自己。——萧伯纳
一
上大学的时候,为了练习普通话,纠正自己在前、后鼻音以及平、翘舌发音的严重缺陷,我跟自己死磕,不管是哪个系部哪个团体举办的演讲比赛,只要有机会,就一定要去参加。
这件事情让我受益匪浅,一个是促成我顺利的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一个是让我喜欢上了演讲,让我感受到语言与艺术的魅力。
参加演讲比赛次数多了,名次就真的变得不那么重要,却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了更多的乐趣。特别当自己坐在舞台下面,看着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阶段的演讲者,他们在舞台上讲述着他们的工作、生活和感悟的时候,就如同在翻阅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是两年前团市委组织的一次演讲比赛,有一位来自一所普通学校的团支书,他的演讲稿内容丰富,逻辑性强,夹叙夹议,这样的稿子,加上他用清晰的口齿、抑扬顿挫的语速声情并茂的讲演,整个比赛现场似乎都被他的气场所震慑住。
当他讲到为了保护一个被父亲追打的学生,他用后背帮学生挨了狠狠的棍打,我看到了眼泪珠子就从他的眼睛里弹了出来。若不是亲身经历,若不是用心至深,他不可能瞬间爆发出那种情感。
那一刻,我感同身受,似乎就在现场,看着他把学生掩护在怀中,拳头粗大的木棍狠狠打在他后背,感受到他对那个后进生恨铁不成钢、深沉的关爱,发现了在平凡的岗位中,一位普通人民教师伟大的身影。
这种伟大,不是因为他保护学生挨打了就伟大,而是体现在他日常朴实的生活中,他就是一位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劳动者,他给学生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在关键的时刻,不惜以身体挨棍来“育人”,感化学生,用他的方式努力把一个自甘堕落的后进生牵引回正轨。
那个时候,我就想起了我实习学校的一些人和事。有很多老教师当他们坐下来的时候,不是吐槽一下低廉的工资水平,就是抱怨一下行径“恶劣”学生的顽固和难管,不是抨击学校制度不够规范不够人性化,就是抱怨日常补贴少、绩效低。
但却从来没有人认为自己应该积极主动,把45分钟的课堂尽可能地充实、丰富,把教案尽可能完善,而是两节课上完,拍拍屁股走人;没有人认为自己应该多花点时间,把走弯路的学生尽可能的拧回来,去跟政教处、学生家长深入沟通,而是感叹一声就沉默了;然后一边咒骂学校、制度、校长、“坏学生”,一边忙着把自己的儿女送到外地去读书,然后他们就日复一日尽可能把一缸死水搅拌发黑、发臭。
其实他们并不是主动选择“教育”事业,他们并不明白“教育”的真谛,教书和育人从来都不是简单轻松的一项工作,抱怨和自我迷失从来都不能成就教育事业的高度。他们只不过是为了生活、为了生存被动参与到教育事业过程。
可怕的是,他们的这种被动的选择,不仅仅有失“为人师表”的这种风度,还在浪费自己人生的同时耽误了许许多多迫切成长的学生的美丽年华。
二
可能大多数人认为:选择何种浏览器,纯粹是个人喜好的问题,却不曾发现,选择何种浏览器,跟一个员工坚守在某一岗位时间的长短有相关性,同时跟一个员工的业绩、办事效率也有相关性。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侯思曼(Michael Housman)主持一个项目,研究为什么有些客户代表在他们工作岗位上工作的时间比其他人更久。其中研究的线索当然很多,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在该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使用Firefox浏览器或Chrome浏览器的员工坚守在某一岗位上的时间要比那些使用IE浏览器或Safari浏览器的员工长15%。
刚开始,侯思曼认为这只是一个巧合,于是又对工作缺勤情况作了相同的分析,结果另他感到惊讶:使用Firefox浏览器或Chrome浏览器的员工,其缺勤率比使用IE浏览器或Safari浏览器的员工要底19%。
之后,侯思曼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员工的销售额、客户满意度等方面也有同样的发现:使用Firefox浏览器或Chrome浏览器的员工有着明显更高的销售额,他们的客户满意度也更高。
实际上,浏览器本身本不是造成员工业绩高低的原因,也不是员工迟到早退的因素。只是因为他们使用何种浏览器的偏好,释放出他们有哪些行为习惯的信号,折射出了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他们自身的态度,才主导了他们玩忽职守或者尽职尽责行为,从而有了业绩高低、坚守岗位时间长短等等之别。
IE浏览器是内置在Windows系统中的浏览器,Safari浏览器是内置在Mac系统中的浏览器。很多人并没有花费时间去思考或质疑过是否存在一个更好的浏览器可以使用,“被选择”使用内置的浏览器。而如果要获得更好的体验和服务,就得去下载一个不同的浏览器。
这个选择和下载Firefox浏览器或Chrome浏览器的微小举动,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工作习惯。
很多员工习惯既定的规则,选择“默认”的工作方式,而不去思索或者质疑现成的“规则”或“默认”方式存在的局限和不足,就不会发现有更高效、便捷的方式方法,碰到问题,除了抱怨和吐槽,那就是选择离开,再跳入到另一个被“设定”好的环境中。
而只要少部分人清楚,与其被动参与,不如主动选择。当遇到不喜欢的情况,他们并没有什么离开的理由,而是会想办法解决,主动采取措施来改善状况,他们创造了自己想要的工作,也改变着既定的规则和方式。
三
19世纪初,当满清帝国还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局限在小农经济下的自给自足时,英国已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还蓄谋着侵略战争。
1839年7月,英国水兵在九龙尖沙咀村内醉酒闹事,打死村民林维喜,英国商务总监义律却自己轻判了事。8月15日,林则徐下令禁止一切贸易,派兵进入澳门,更进一步驱逐英人出境。以此为导火线,英国内阁以商务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胁为理由,作出“派遣舰队去中国海”的决定,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帷幕。
由于清朝后期社会衰败,政治昏暗,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财政拮据,军备废弛,武器低劣,封建统治自身已陷入严重危机,面对突如其来的坚船利炮的猛烈攻击,满清政府被打个措手不及。
最终,只好竖起白旗求和,签订了《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性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英国迫切需要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改变贸易入超的局面。而拥有广袤领土、丰富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最重要的目标。
中国成为一个“被选择”的对象,被动的“参与”到英国那场阴谋的侵略战争中。如果当时满清统治者能够意识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存在的极大缺陷和不足,能够发现和质疑当时腐朽制度和土地兼并的危害,主动选择改变自身的不足,积极推动对外贸易和经济社会建设,估计历史上就不会有那么惨重的一页。
后来,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上主动选择改变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2001年我们加入WTO,2016年人民币加入SDR等等,无不是主动的选择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每一步,都是我们主动选择积极参与的结果。而正是这种主动的选择,才让我们国家一步步走向强盛,改变国家的命运,也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格局。
四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从事着重复、单调、乏味的工作。有的工作甚是繁杂,要付出极大的辛劳和汗水,却得到很少的回报。
比如档案管理员,收集、录入、整理卷宗,编排序号,在空荡荡的档案室里与微光和粉尘为伴。比如护士,整天买面对着患者,小心翼翼的做好护理,换药、打针、量血压、测血糖,刚刚从一个病房出来,另一个病房的呼叫声又催促起来。
在他们工作的过程中,如果他们仅仅是被动参与工作,那档案馆将会乱糟糟一团,医院也同样会增加更多不必要的麻烦。
一个工作岗位需要主动选择,积极参与的员工,这样才可以提高效率;一个社会需要敢于质疑和勇于改变的创新者,这样才能打破既有的规则,促进新的生产力的产生;一个国家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各种体制,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更要创新引领新常态,这样才能以一个强大的地位屹立于世界之林。
在被动参与和主动选择之间,是一个人能够对工作的重塑和认识,发现工作的价值所在,并认同这种价值;是一个国家能够基于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通过严谨而周全的思考、判断,找到引领发展的正确理念,并有勇气去促进、实现这个理念。
被动参与,还是主动选择,看起来都是在时间的浪潮上下起伏前进。不同的是,被动参与的最后,是毁灭性的灾害,而主动选择的结果,却是我们能够预设的未来。
《夏生·秋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