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是中国当代学者、作家王小波的杂文随笔集。
作品记录了作者对当代中国文学、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轻松的语言对知识分子等当代情况进行了另类的解读,同时也表达其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正视态度。
在王小波的作品中,在他的叙事中,时代里的那些沉默恰恰就是他最纯洁的主题。
以下为部分精彩内容抄录:
18、对于奇妙的新世界,也该有个结论。我同意,这是前进中的曲折,并且有一些坏人作祟。
信佛的人相信有阿修罗,信基督的相信有撒旦,什么都不信的相信有坏人。这是从战略的高度和历史的角度来看。
从一个老百姓的角度来看,我又有很古怪的结论。
我能出生,纯属偶然,生于何时何地,也非自身能够左右,故而这个奇妙的新世界,对我来说就是“命运”。
我从不抱怨命不好,而是认为它好得很。这肯定是个积极的结论。
有过这样的命运之后,我老憋不住呵呵傻笑,并且以为自己很逗,这其实非常不好。
把幽默感去掉以后,从过去的岁月里,我得到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有偏差;而且多少要费点劲儿,才能把自己保持在理性的轨道上。
——《积极的结论》
19、实际上,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天才的发现都不是金钱直接作用的结果。
金钱、权力,这在现世上是最重要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一面,但还有另一面。
说到天才的发现,我们就要谈到天才、灵感、福至心灵、灵机一动等等,绝不会说他们是某些人有了钱、升了官,一高兴想出来的。
我要说的就是:沉默地思索,是人类生活的另一面。
——《跳出手掌心》
20、在文学艺术及其他人文的领域之内,国人的确是在使用一种双重标准,那就是对外国人的作品,用艺术或科学的标准来审评;而对中国人的作品,则用道德的标准来审评。
这种想法的背后,是把外国人当成另外一个物种,这样对他们的成就就能客观地评价;对本国人则当作同种,只有主观的评价,因此我们的文化事业最主要的内容不是它的成就,而是它的界限;此种界限为大家所认同,谁敢越界就要被群起而攻之。
——《跳出手掌心》
21、一个知识分子在面对文化遗产时,必定会觉得它浩浩洋洋,仰之弥高。这些东西是数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积累,当然是值得尊重的。
不过,我以为它的来源更值得尊重,那就是活着的人们所拥有的智慧。
这种东西就如一汪活水,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它的沉积物。
这些活水之中的一小份可以存在于你我的脑子里,照我看来,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保存在文化遗产里的智慧让人尊敬,而活人头脑里的智慧更让人抱有无限的期望。
——《跳出手掌心》
22、现在,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不会认为,讨论问题的正当方式是把对方说成反动派、毒蛇,并且设法去捉他们的奸;然而,假如是有关谁好谁坏的争论,假如不是因外力而中止,就会得到这种结果。
因为你觉得自己是好的,对方是坏的,而对方持有相反的看法,每一句辩驳都会加深恶意。
恶意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诉诸行动:假设你有权力,就给对方组织处理;有武力,就让对方头破血流;什么也都没有的会被恫吓检举。
一般来说,真理是越辩越明,但以这种方式争论,总是越辩越不明,你在哪个领域争论,哪个领域就遭到损害。
争论的结果既然是有人好,有人坏,那么好人该有好报,坏人该有坏下场,当然是不言自明。
——《论战与道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