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精要主义》,里面有个很触动我,也是我最近想的,“少即是多”,有时候,我的确不需要那么多,甚至,买了还会增加负担。还有一个是,关于我考研的,也许,的确是我对结果太看重了,所以,我想做的总是很多,但是,我的时间是有限的,我规划了那么多,最后,一个我都实现不了。
还有就是,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段话:
最近收到一则来自身边人的坦白。“你知道么,我从来没有真正努力过。上学也好,上班也好,从来没有尽过全力。”
我:为什么?
“可能这样失败的时候就能安慰自己吧,没关系,这次没尽全力所以才没成功,不是我实力的问题。万一用了全力,还是不成功,那接下来的人生要怎么面对?”
心理学上,对自己越重视、越在意的事情,反而刻意怠慢,这样失败的时候就可以归因于一些外在因素,或者由此降低自己对成功的预期,Steven Berglas称之为自我障碍策略。
在别的书上,也看到过类似的话。换句话说,如果你在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实现不了的话,就会找各种办法消极怠工。今年,我也发现了自己可能有这种倾向,因为自从我开始备考南开以来,我听到的来自身边最多的话就是,你考不上的,换个学校吧。
可能我也无意间陷入了这种自证预言。我内心深处其实也是相信自己考不上的,所以当结果出来之后,我会觉得,果然,我就是考不上。
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心理。可是,它就是实实在在的潜藏在我们的心里,让人很难发现,却又切实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所以,今年我一直有意识的强迫告诉自己,你就是南开的研究生,相信你就是。
每次有这种负面的念头冒出的时候,我就这样告诉自己。
就像《秘密》里说的,相信你已经得到了这个东西,并且想象你实现了这个目标后的轻松,愉悦,不要再焦虑的思考,如果实在不了怎么办?如果我这样想了,我就会吸引来负面的东西。
并且要为实现这个目标不断付出努力。也是,吸引力法则是让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不是让我们相信,天上真的会掉馅饼这回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