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播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品牌都踩过哪些坑,又有哪些思考?首先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是自建直播间还是联合?其实,品牌MCN化这条道路是势在必行。
①自建 OR 联合
人力成本高,架构复杂。很多品牌给到我们的反馈,在年销售额只有二三百万之间的直播间,在培养主播和建设直播间的费用是一笔大开支。
问询市面上所有商家,我们发现品牌在场地上的投入,一整套的设备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其实初始阶段采用五千左右的即可,一开始不用这么复杂,可以在直播过程中慢慢升级。
其在人才培养,场地设备方面,我们可以与学校、广告商、主播等合作。其实直播这一领域是需要一代代年轻人新的血液加入,进行更加专业化&精细化运营。
我们对这样的路径进行拆解,发现其实是一个团队的成果。在现时期做内容电商平台化下,要学会做内容,接着投放,以及跟消费者做朋友,这也是团队迭代更新的过程。
在做优化和升级中,品牌方需明确一点,品牌直播不是红人直播,最大的差异化不是捧红单一的主播。
在测试周期内,品牌方可与多个账号,多矩阵形式进行主播和助播的搭配,自建+联合不是选择题,而是应该一起推进。
② 流量费用 VS 直播间费用
花钱花在哪,如何权衡?我相信有很多品牌商在找服务商时,主要参考目标ROI来作为获取多少流量的考量。而在我们看来,直播间的优劣决定流量池的效果以及影响一个平台的算法推荐。
如在抖音平台计划做一个亿的量,产生的流量费是在千万级的,预估需要投入20、30%这样一个费用比例。如果花大价钱来引流,却没有打造优秀直播间的能力,就像吃小笼包但省了醋的费用,少了灵魂,而像这类买椟还珠的故事也一直在发生。
另外还有品牌在做TVC广告、店铺运营时,投入了大手笔的费用和精力,等商品上架,只是主播坐在一个简单的沙发上播报,结果导致转化效果一般。
所以在优化直播间上,应该把人、货、场进行拆解。其中一个有意思的算法,声音算法。不仅仅是说在抖音、天猫、快手平台上,首先要活过前3秒。因为一些妈妈级的人群是没有时间像教科书一样看直播,而是把手机放在旁边,干着其它事情。这时一个超级具有渲染能力的声音如能够击中消费者,就很容易被感染,所以优劣直播间直接决定流量承载和影响平台算法的推荐。
在这个过程中,品牌方要知道影响用户的路径,不要用自己的理解去看消费者的世界,实际上在直播的过程中,粉丝与用户的操作行为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③关于未来
在当下,我们该如何判断未来,未来的生态又是如何?这里有一些目前被验证成功的带货形态:“宝宝们,今天上架只有50件!”、“满一发十!”、“0元秒杀!”。
但是对很多品牌而言,价格体系没法承受9.9元价格带,如直播间都是这样价位,品牌方的未来该怎么走?怎样实现差异化?
虽然这个带货形式在今天是有效的,但消费者也有自己的考量。“最后3分钟”播了三个小时,和线下店每天都是“最后一天关店清仓甩卖”一样,如品牌方长期以往用这样的方式,特别是对冲动消费和被动消费的人群,其背后的评论变得如何?会不会让消费者产生上当受骗感觉?
所以品牌方应该如何把粉丝进行精细化运营和提升传播效率?
有一点很关键,私域粉丝经营,同时也是投流的必要条件。
虽天猫、抖音流量的获取是必然需要,但是私域粉丝的经营是提升传播效率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