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96693/6cfaa160490b8b18.jpg)
大一上学期没开专业课,从下学期算起到现在,学习历史整两年。作此自述,以总结两年来的学习之路。
被学校的历史系录取,虽说对历史也并不讨厌,怎奈何自己一直以来更喜欢文学。前两年的时间里都是随着自己的兴趣来读了一些文学方面的书还零星读了几本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书,历史方面除了老师严格要求,阅读可以说是空白。现在想来,也很感激前两年对文学所花的时间。大学本是通识教育之所在,读的那些书听的那些慕课还是有些用处,在这学期史学史的课上讲《王国维及其史学成就》时把刘鹗、叶嘉莹诗词研究、沈从文服饰研究等内容也一并串联进去了。希望以后多做学习可以更加熟练地驾驭文史知识。
这学期写课程论文,我选的是陈寅恪。很庆幸能读到陆键东所著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在这本书里能让人找到学术归依。寅恪先生学贯中西,毕生致力于学术,奉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记得读毕此书,写下了“伤哉,陈寅恪!”这句话。一个人要多么看重学术自由才敢与急欲延揽人才的在很多方面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政府提出不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做历史研究。是一个多么忧国之士,在看到日本对研究中国历史这么有建树而发出“神州士大夫羞矣”的撕心之叹,尔后致力于中国中古史研究,尤以唐史研究最为粲然,出版三本唐史专著,且发昔贤未发之覆。又是一个多么勤奋坚毅、专心学术的学者方能谙熟十数种语言,在被夺去双目后依然可以做史学研究、可以对皇皇巨著《资治通鉴》达到熟能成诵的境地,准确告诉助手黄萱所查内容的页码。还有种种,便不再赘述。
这学期在慕课上听了两个史学方面的课程:一个是北师大杨共乐老师的《世界文明专题》古代史部分,另一个同为北师大的课程,由多人分讲《史学名家的治史历程与方法》。很喜欢杨共乐老师的课程,知识讲解的很好自不待言。更令人敬仰的是他不经意间由知识引发的史学心得以及对学生的劝勉:梁启超《新史学》中讲到中国历史都是从中国内部寻找王朝盛衰的原因教训,杨先生亦言及此说西方则不同,他们一个国家被另一个国家兼并,眼光不只是局限于国家内部。鼓励学生讨论时说“越具体越深刻”,说“大学生尤其是文史学生,要创造知识,大学是思想的生产地”……看完这个课最大的感受就是“学问是做出来的!”一直坚持,最后还得了证书,最重要的是重拾学习世界上古史信心。另一个课程最喜欢的史学名家是白寿彝先生,与先生学好历史要先学好语文观点不谋而合。先生早年弟子瞿林东是白先生这一主题的主讲人,课程中推荐阅读先生的《中国通史纲要》。翻阅前面的序言,最突出的特点应是语言表达较为简练且此书本为外国人介绍中国历史所以很少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更加通俗易懂。寒假的书单里当有此书。
在简书偶然看到一篇文章,里面除提到《陈寅恪的最后20年》还提到钱穆先生高足——严耕望所著《治史三书》,图书馆没有便在学校书蜗上荐购此书,希望下学期可以读到。一查方知“前辈史学四大家”便是由严耕望提出,且此书对写论文也是有所助益。还有北大老教授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寒假可以一览最高学府教授的学术风采。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6693/28b1636d7aac00a6.jpg)
最后希望自己继续努力,可以在史学方面走得更远,更加了解史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