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到单位有50分钟的车程,如果堵车,得一个小时,一来一回就是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开车在路上,什么都不能做,一周五天,就是10个小时,一年48周480小时,相当于比住单位旁边的人多上3个月的班,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一年有3个月的时间浪费在路上,到底值得吗?是否要换套离单位近的房子?
先说说我周末的生活节奏吧。周末,如果幸运不用加班,我通常也会六点钟准时醒来,生物钟会准时把我叫醒。醒来的第一件事通常是抓起手机,朋友圈扫一遍,浏览器里推送的乱七八糟的信息刷一遍,到七点半,这时困意又来了,接着睡回笼觉到十点,起床,磨叽,撩猫逗狗,十一点,到附近的农贸市场转一圈,十二点,回来做饭,吃饭,刷锅,下午一点半到两点,午睡,到下午五点半六点。其实根本没舍得睡,都用来刷手机了,起来做饭,吃饭,刷碗,到晚上七点半,出门遛弯,到八点半,回来接着刷手机。因为不用担心周天上班,一般会到晚上十二点才上床睡觉。周末两天就都这么过了。再有聚会,探望父母,打扫卫生等事,连刷手机的时间都没有。周末一般都是这么蹉跎着过来,弄得我这种上进心强的人很有罪恶感。
但是上班时间就不一样了,上班的责任会形成无形的约束,即使再困,再懒,再任性,六点都得准时起床,用最快的速度刷牙洗脸,六点半准时出门,一路听有声读书,七点半到单位,去食堂吃早餐,工作。晚上六点下班一路听到七点。因为要开车什么也不能做,所以就只能听书,每天两个小时强制固定的听书时间,已经听成习惯了,一上车,拉上保险带,打开手机里的听书软件,连上蓝牙,一章一章,一直听到家。一年下来,听了塔勒布的所有书,听了讲管理的基本书,还听了心理学的系列课程。听到有趣的内容,会引起共鸣,莫名其妙的想法就不断的冒出来,有空闲的时间就忍不住写一点。慢慢的,也就积累部分的文字。
我写东西并不刻意要写什么,也不想要如何写才能吸引读者,纯粹想记录一点自己的想法,挂在网上也不是为了搏点击量,就是纯粹为了好玩,或者为了记录方便,我知道,我写的东西不猎奇,文章谋篇布局不讲究,题目起的也没有套路,思想又老套,没有什么可读性。在这个物欲横流注意力稀缺信息量爆炸的时代,人们都喜欢醒目扎眼信号强的东西,很少有人能耐下心看我的絮叨。我也不按照套路去推广,如果偶然碰上一两个喜欢我文章的朋友,愿意耐下心看的,我就非常满足了,这个世界上,知音不用多,有几个足已。
我写东西,除了喜欢之外,还有一个初衷,就是给我的子孙后代留点念想。有时候自己发呆时会冒出来一个念头,我从哪里来,我的祖先是干什么的,他们经历了什么?千百年来,他们是怎样躲过战乱,饥荒,瘟疫和朝代更迭,活下来的?他们有怎么的故事?
我对祖宗的记忆里就只有姥姥的样子。
五岁之前,妈妈一个人领着我和弟弟在皖北的农村生活。一间门朝北的土坯小屋,窗户是原木色的格子,上面没有玻璃,用白纸糊着,没有电灯,一盏豆大的煤油灯母亲总是舍不得点,每次都是摸着黑找东西,但她总跟我描述爸爸那有电灯的样子,电灯挂在屋顶上,墙上有一根绳,绳子一拉,满屋子都是亮光,我心里无比向往,但是总没有想明白,为什么绳子没有越拉越长。父亲当时分配到边疆工作,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挣工分,又带俩孩子。工分少,分的粮食不够吃,我和弟弟就总饿肚子。爸爸从千里之外找人稍回来的一点白面,妈妈会省着,每天刷点糊糊喂一岁的弟弟吃,我就眼巴巴的盯在妈妈膝前,等弟弟吃完了,妈妈会把碗递给我,我用舌头把碗底舔干净。到现在我都能想起白面糊糊的麦香味。
我的姥姥,只记得叫邹王氏,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名字。姥姥穿着黑粗布大襟的棉袄,一条粗布的老棉裤,脚踝上缠着绑腿,脑后梳着一个园髻,一双脚趾头都断在脚底下,整个脚就像个粽子,根本站不稳。她每次都挪着一双裹断骨头的小脚,走二十里的乡间小路,从舅舅家背着一小袋高粱米,来看我们娘仨。看见我,赶忙从胸口里掏出一只温热的鸡蛋给我,摸着我的头,看我小心翼翼的把鸡蛋吃完。顾不上喝口水,就往回赶。有时候会听到妈妈小声跟姥姥嘀咕:“娘,以后别往过来送了,嫂子知道了又该跟你生气了。”姥姥说:“生气就让她生气,家孙子外孙子,都是我孙子,都得让活下。我在家里少吃点,多干点,有啥事我兜着!”。于是我的童年,就总是在村头大槐树下等待着,盼着凛冽的寒风里能出现摇摆着走来的姥姥。
我的童年跟今天相比,生活的差距天壤之别。每每想起这些,我都想应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记录下来,编纂成集,等百年以后,我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偶尔翻到,看看他的祖奶奶,曾经经历过怎么的生活,有过怎么的情感,见过怎么的风景,冒出过怎么的想法,思考过什么样的问题,对他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启示,在他的DNA里留下了哪些烙印。历史并不仅仅是由个别的伟人创造的,历史也是由我们这些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人物建造出来的,只是,因为过去百姓没有机会读书,没有人替他们记录。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不仅让全民识字,还有各种自媒体平台,从我们有能力做一个记录者。我要告诉我的后代,我们这些普通又平凡的民众,虽然只是一颗弱小的水滴,但亿万个我们,就是大江大河,浩浩汤汤,奔流不息,汇成汪洋,养育万物。无论多么平凡,我们都有权记录自己。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顾无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