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重新解读温故而知新。”孩子他爸说。
“你这就是典型的‘温故而知新’”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先行者,同样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禀赋和性格)来引导不同的正面教育方法。《论语》是孔子弟子记录孔子生前他自己和他与别人相处的言行的书。
有些经典总结的语录,感悟,思想,言行(或者说真理)本身就是人人具备的,自然规律的,加上自己不同年龄段的领悟,也的确是“温故而知新”。
我看书喜欢先读文本,不同的语景可能相同的字词根据上下文有不同的解读,至于自己延展,融汇贾通,那是“千人千面”。
温故而知新,老干新枝,旧瓶装新酒,一下子会想很多语句。
温故而知新,与下一句,可以为师矣,合起来,在这句中去理解文本。
“我的解释只是我个人对文本的理解,至于悟,就不说。温,有水,能渗透,能滋养,有温度,互动,很亲近才能感觉得到,对人对事能感到有“温”,说明很清楚,很了解,又是相互之间的,温,又是有热的,说明积极向上阳光的。知,古义是“智慧”的智,有口能谈论,能切磋的,能传播的,知道了是因为有思辨,能思辨说明经过思考经过选择的。故和新是对比,故是原来的,旧有的,新是当下的。温故而知新,无论对人对事,温故不犯二过,温故重新追根溯源,加上思考,给他“温暖”也罢,给他“温习”也罢,仔细了解,知新打破旧有认知,要么在原有根基上“发新枝”,通过思辨决择,提升自己,强调为自己而知新,人是自己的主人。这样才“可以以之(省略)为师”,这只是为人师的一个方法而己。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是同样道理,人人每天接触不同的人和事,在温故中知新。只求不断思辨,学习,才能提升自已,才能每一个当下是那个全新的自己。
老师,年复一年,天天面对学生,同一版本课程,如果不“温故而知新”不仅自己无味,别人也“温”不到学生。所以不管是知识,技能,修养,只有不断温故而知新,提升自已,才可以以之为师。
文本的美,文本的真理,只是每个人的体验感悟不同而已,但经典就是经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