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很难再找到一个时期,像魏晋那样,突然涌现那么多独立特行、风流潇洒之士。中国文化史上鲜有如此放旷自然的生命,白眼向权贵,折齿为美人。他们喝酒、长啸、裸形、做青白眼,把那个残酷惨烈的魏晋时代渲染成血色的华丽。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比如孔融、嵇康等名士先后被杀。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这实质上标志着人的觉醒。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
于是人格思想行为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和竹林七贤。陶诗亦清纯淡雅,入于悠然之境。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晋朝屡以吏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时人目王佑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在这一时代,中国书法、绘画、文学、音乐、舞蹈、雕塑等都出现了突破性发展。王羲之、顾恺之、陆探微等在中国书画史上划时代的大家纷纷涌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山水田园诗,诞生了陶潜、谢灵运、谢朓等大诗人。在音乐领域,诞生了《广陵散》这样直指内心的千古绝唱。
魏晋风度一词出自鲁迅著名的演讲。他说,晋人在我们印象里轻裘缓带,不鞋而屐,简约云澹,超然绝俗。鲁迅把魏晋风度归结为喝酒、吃药、姿容、神韵,李泽厚则补充说:“还必须加上华丽好看的文彩词章。”
清谈巩固其志气,药与酒陶冶其趣味,而名人效应之下,清谈、药与酒渐渐在魏晋社会流行起来了。
魏晋风度外在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颖悟、旷达、真率。如果再加以概括,则可以说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这种艺术必须是自然的,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魏晋风度的极致,是陶渊明提出桃花源的设想。对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对人的个性化的向往,自我表现的欲望和无拘无束的氛围,已成为一个美好的影像,映在后世人的心里。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宗白华《美学散步》
魏晋时期,崇尚老庄、喜好玄学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竹林七贤,他们反对名教,崇尚自然,在无为中体会世间之大道。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晋书·嵇康传》写道: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嵇康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崇尚老庄,曾说:“老庄,吾之师也!”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著《养生论》来阐明自己的养生之道。他擅长书法,工于草书,其墨迹“精光照人,气格凌云”,被列为草书妙品。
《晋书》记载嵇康“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拥有美丽的文采和优雅的风度。《世说新语·容止》说他“ 风姿特秀。见者叹曰: 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 肃肃如松下风, 高而徐引。” 可见他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一付男子汉气派!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
最有说服力的故事是,一次他去森林里采药,竟被樵夫误以为仙人下凡,其风姿可窥一斑。他死了多年后,他的儿子嵇绍始到首都洛阳,有人对王戎说:“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如野鹤之在鸡群。”王戎回答:“君复未见其父耳。”由此可推想嵇康之风度仪态。
嵇康生性非常灵巧,喜欢打铁。《晋书·嵇康传》写道:“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他以打铁来表示自己的“远迈不群”和藐视世俗的精神特质。
他有着优雅的风度和高远的志趣,常常希望能有与他相得益彰的人。王戎说自己与嵇康在山阳住了二十年,从没见过嵇康表现出欢喜或愤怒的表情。嵇康曾采药游山泽,遇到得志的时候,便忘记了返回。
魏晋时代画坛巨匠顾恺之身上“魏晋风度”更为典型。此人喜好清谈,“好矜夸、好谐谑”(好吹牛,好开玩笑),“率直通脱”,史称他言谈举止,“痴黔各半”,有时很机巧,一语道破天机,有时又很难解,让人莫名其妙。被时人称作“三绝”(画绝、才绝、痴绝)。他年少轻狂,曾经袋里无钱,却在瓦棺寺写捐百万,最后靠画维摩诘一躯,赢得看画人一捐逾百万。乃为传奇式的故事。
东晋永和九年,也就是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晴空如洗,天气绝佳。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十三公里的兰亭,四十一名峨冠博带的文人,正列坐在清澈的兰溪之畔,纵酒欢会。他们把一种叫作羽觞的轻便酒杯放在水上,任其顺流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要饮酒赋诗。众人诗兴大发,很快得诗三十五首。席中五十岁的王羲之更是逸兴遄飞,他命人取出特制的鼠须笔和蚕茧纸,借着酒意,即席挥毫,为众人写下了一篇诗序——《兰亭集序》,坐中诸人可能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一天将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个永远的纪念日。连王羲之也没有意识到,他平生最重要的作品,已经在他微醉之时不经意间诞生了。
魏晋士人普遍以“真”为美,珍视真本色、真性情。王羲之少年时代,就很有个性。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他与丞相王导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王家子弟甚多,个个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将军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只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魏晋时代“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第一次出现了人的觉醒,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思考的结论是,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一时一事的物质得失,也不在于把活生生的生命去做僵硬的伦理教条的注解,而是在于心的自在,真性情的释放。“竹林七贤”是其典型代表。
魏晋士人的精神风骨,在从秦朝到晚清两千年间,独一无二,空前绝后。魏晋士人纵性任情,饮酒啸歌,傲视天地,独立不羁,其风度一直被后人追慕。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相当深远。
如今中国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与以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而如今年轻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个性上,又和魏晋风度的美学观相辅相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