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的故事
多年前,在大学里的小A ,总是戴副黑框眼镜,背着双肩包,手里总是捧着书,往返于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似乎这就是他大学生活的所有轨迹。给人一种努力认真却丝毫感受不到他快乐的感觉。
有一次我很好奇的跟他宿舍的同学聊到:“小A这么努力认真,成绩也名列前茅,为人应该也不错吧?”“他...还行吧,话很少,也不跟我们一起玩,就感觉他身上背了一个很重的包袱。”“哦?那是什么包袱呢?”“说不上来,就感觉他总想在学习上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比别人更优秀。”同学摊开手说道。
半年前,我意外的发现,小A居然跟我在同一家公司上班,我们不在同一个部门,偶尔部门业务会有一点交集。
步入职场的小A,感觉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工作非常勤奋,每次我下班喊他一起走,他总是因为要加班而推脱,周末也跟他约过几次饭,但总是被他因为工作忙而作罢。我想,这么认真努力工作的人,一定会发展得不错吧。
直到有一天,我在走廊上碰到小A的领导劈头盖脸的冲小A吼道“跟你说了多少次,你到底是在证明什么?证明你比别人更优秀吗?我们是一个团队,需要通力合作,而不是你一个人什么都不管不顾的往前冲!...”
独自下班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么努力的人,为什么会背负这么重的包袱?还是,努力本身,就是他的包袱?
老K的故事
老K是我的一个发小,从小就爱图表现,看到同学奥数得奖,就会天天抱着奥数题刷,坚持不了多久,看到别人作文比赛获奖,又会反复练习写作,从来没让自己闲着,总是很忙。还经常跟我们讲“在...方面,我应该更努力!”、“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我不能允许自己闲下来”诸如此类。
高考分数下来的那天,他找到我哭了很久“明明我这么努力,明明我这么优秀,怎么就是没考好...”
在他的哽咽声中,我想起了他曾经的各种忙,也想起了他努力维护的那个人设...
用力不是努力
讲完了小A和老K的故事,我发现,很多人似乎对努力有所误解。
小A是很用力的在不断证明自己,老K是很用力的在假装努力。而他们两种很用力的背后,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给别人看,给别人来评价。他们关注都都不是努力这件事本身,而是通过“努力”这样的方式,来让别人认同到自己。
这些,都不是努力,只能说是用力。
用力是为了制造很努力的假象,通过自我消耗和自我折磨,或是让别人认可,亦或是自我感动。看起来好像学习很刻苦、熬了很多夜、付出了很多、加了很多班,实际上没有明显进步和成长。很多时候表现出苦大仇深,痛苦煎熬的状态。
真正的努力是自己的事情,与任何人无关,更不需要向谁去证明;
当努力一旦成为证明的工具时,就会像小A一样,背负起一个沉重的包袱,活在了别人的评价中。那些真正努力的人,都是私下里暗自行动的,没有响彻云霄的flag,没有跟谁赌气,只有默默的一步一个脚印,他们不为向谁证明,只为成为更好的自己。
真正的努力是发自内心的去追逐自己真心想要的某个目标而自然而然展现出来的一种状态,而非刻意伪装或模仿出来的样子;
科比的那句名言“你见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吗?” 我想,应该是在他一举成名之后才会被更多人知晓的。换句话说,如果他没有成名,如果他没有成功,谁又会在意他有没有努力?
太多的励志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假象:那就是成功的人都比你付出好多倍的努力,我们一旦被鼓舞了,打鸡血了,就会有努力的冲动。殊不知,这些励志的背后,重要的不是他们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是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朝着自我的目标,一往无前的去做,直至成功。
那些真正被我们奉为牛掰的大神们,我们崇拜的不是他们的努力,而是他们牛掰的结果。而大神们在达成牛掰结果的过程,被很多人所关注,发挥和模仿。
我们往往只学会了一时的去努力,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一定要的那个目标。这也是为什么被打鸡血的努力往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因。
真正努力的人在做自己,假装努力的人在模仿别人。
真正的努力是能让自己享受且愉悦的过程,而非痛苦的折磨或沉重的包袱;
朝着自己内心的目标前进的过程,是创造和实现的过程,是会令人兴奋的,而这披荆斩棘的过程,恰恰是会让人因为自我肯定而更加从容的,目标越近,你会越兴奋,这是一个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是享受且愉悦的过程。
如果你在努力的路上,感受到的更多是痛苦、折磨或是沉重的包袱,你就需要停下来思考,这个过程的前方,究竟是关于你自己内心深处的期待,还是关于别人的期待。
请为自己而努力
当你读到这里的时候,相信你也大抵知晓了什么是真正的努力了。由衷的希望,我们都可以深刻理解努力这件事之后,朝着自己内心的目标去勇往无前。
请为自己而努力,不是因为对自己的厌恶,而是因为对自己的爱和更好的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