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模块备课教研所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四单元以“人格养成”为主题。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自己有较高的价值定位,人格教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本单元选编的五篇课文在初中的所有课文中,德育的分量是比较重的,也是几篇非常好的文章。但越是好文章,越害怕讲成道德说教,要在典型背景的典型人物中,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定位,揽镜自照,朝着“既质又文,君子堂堂”的方向前行。
一、由本单元主题落实到知识层面,可分为三大板块,用来解决教学问题。
(一)阅读文本的能力
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去略读许多同类的文章。略读和精读都不属于自然阅读的范畴,最起码都是带着目的去阅读,从这个方面来说,经典文本适合精读,材料适合略读,那么典型文本适合怎么解读呢?典型文本适合精读加略读。跟不自然阅读相对的,就是自然阅读,就是我们平实读自己喜欢的作品时,不由得与文本互动的过程,例如我们在读金庸小说的时候,就不会在意究竟是用精读还是略读,因为我们会随着情节,自动调控哪里该读得细一点,哪里可以跳读。当然,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得经过训练,最终形成自动化调控。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谈到略读的重要性:“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对于孩子们汲取大量的知识和能力,奠定了很重要的“量”的作用,诸葛亮读书都是“观其大略”,陶渊明也有“好读书,不求甚解”之说。
那么,把略读落实到本单元的教学中,就要根据孩子的实际学情,指导并设定时间进行略读,让孩子们结合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精读与批注法,迅速找到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文段中的过渡句、中心句、关键词,都可以作为略读的抓手。
(二)写作时选材和构思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很好的用于训练孩子选材的文章,在小事中彰显人物的品格和节操,是我们要训练孩子选材的重要方法。毕竟我们大部分人都很平凡,只有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不平凡的地方,这样的文章就是能打动人的好文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主要从叶圣陶先生的人格以及他对文字态度的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的,六件小事里融入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与敬仰之情,虽是小事,却把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敬畏文字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不由得生起景仰之情。
当然好的材料,还需要精巧的构思,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就是一篇很好的用于教学构思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有很多地方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这也就涉及了虚构写作的构思安排,作者巧妙的安排了一波三折的情节,由三个悬念和两个误会带着读者的好奇心一路酣畅读完。魏校说这篇文章思想价值不大,但是并不影响深入教学,我们可以用来挖掘它的批判价值。就比如说给孩子们提出一些反思:这种虚构的乌托邦有真实存在的可能吗?消耗了小茅屋的物资,再来进行补给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少?要知道小茅屋所处的位置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作者自己都说“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所以哪怕被施与者想要报答,也是很不现实的,光远远地望着那座峰和那茂密的树林,就却步不前了。所以,想让善成为现实,只能降低为善的成本。
(三)助词的正确使用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叶圣陶先生对文字十分敬畏,尤其在助词的使用上,会剔除没有用的词语,让语言简洁明快。助词这一语文概念,也是第一次出现在孩子们的语文学习中,它包括结构助词(的、地、得、所、似的)、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了、吗、啦、呢、吧、啊……),是起辅助作用的词,不能单用,没有实在意义。从七上开始,语法就渐渐渗透到了孩子们的语文学习中,一开始就要让孩子们把学过的语法掌握扎实,为日后分析更复杂的句子做基础。
以上是本单元教学中,从知识层面着力分析的三点。本单元还有三篇说理类型的文章——《最苦与最乐》《陋室铭》《爱莲说》,这三篇文章都是很好的说理文。
二、说理文切忌说教,要真正让这些至理成为孩子生命中的营养。
讲说理文最后要落到和孩子生命打通,如何打通?就拿《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来说,首先老师要通透,老师要是理解生命中苦乐和责任的深刻关系,理解承担才会心安,才能带给孩子们正确的价值取。当然不承担或者逃避也不能用批评的口吻对待,要理解一切,包括和你完全不一样的观点。那么孩子们现下的苦与乐是什么?和自己责任的关系又是什么?可以用放弃游戏的苦和承担学业的乐来做比,承担学业代表着享受收获带来的快乐、成长的幸福、别人的尊重,甚至是对父母报答后的那份坦然。魏校在这里也提了通过努力学习获得父母的爱,和父母天生爱我们是不一样的两种爱,一种是赢得的爱,一种是应得的爱,赢得和应得的分量当然是不一样的。
《陋室铭》中除了把文言知识讲清楚,基本的精神搞清楚外,还要从儒家君子传统的价值取向去理解所谓的“贫”和“富”——我们现代人该如何正确地理解“贫”和“富”?首先要告诉孩子,物质的富足没有错,人最好的一种状态就是富足而快乐。但若我们面临物质的匮乏,也要提高修养,身处逆境也该有“素琴”“金经”,也该有“清风”“明月”。真正地学会利用富足得到自由,才是富足。
《爱莲说》也是一样,周敦颐用一生践行的价值取向怎么影响现在的我们?我们怎么看待菊、和牡丹?其实菊和牡丹都没有错,周敦颐只是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样应证了我们校歌中对孩子们的期待:既质又文,君子堂堂……
一个单元的课这样备下来,发现单元主题就是圆规的圆点,不管怎么解析文本,总有一个点作支撑,不至于把单元的整体方向搞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