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坑》目录
投资骗局之
黄 金 坑
16 知行合一
这个不叫故事的故事,一看标题就能知道结尾,这样的直白叙述是最平淡无味的,你能一直看到这里,小辉真的很感激,由衷地对你说一声:谢谢你来了!
为了答谢你的不离不弃,我在这厢 有“礼”了。如果你正在股海里泛舟,如果你也有“新人的迷茫”,就请你收下这份“礼”吧。
股市其实是简单的,许多人认为它不简单,只是因为把它看得太深奥、神秘了。最关键的是,自己从不去遵从市场敬畏市,随心所欲地瞎买瞎卖一气——由此而觉得它无比复杂。
说股市简单,并不是说其内因外因有多浅显易懂,而是它所遵循的最基本的一个规律就是 多涨空跌。由此看来,我们根据“政策、国际环境、趋势的历史拐点、大盘的主体行情、热点板块龙头个股 ”等就能判断股价的趋势。
股海如同人生“江湖”,你把自己的定位弄明白了,才可以做一个真正的自我。
炒股亦如习武,要更注重内气的导引,方能成为一个“家 ”。股票的“江湖”里,我们要做到些什么呢?
一、确认自己是否适合做投资。投资的目的是什么?只为了赚钱?这一点也许会有人对我说“笑话,不为赚钱谁还为了亏钱?”但是,“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是不容小觑的。
有的人扛得住风险,股灾面前照样乐乐呵呵,这类人适合做投资;有的人一建仓就开始揪着心过日子,每天必看,每看必惊,涨了怕跌,跌了怕再跌……只要有仓位就没法好好睡觉的人,行话叫“风险厌恶型 ”,这类人天生就不适合做投资。
二、投资第一天条:量力而为,不借钱投资,投资是为了改善生活而不能影响生活。这一点是重中之重,至于其背后的逻辑关系,这里也不细述了。
三、学习比盈利更重要。我们刚接触股市的时候,一看就知道“低买高卖”的交易法则,如此简单的事就没必要学习了(某日,一后生问我,我说在学习股票知识,他说`炒股票还要学习?那有什么好学习的?'),但事实是不仅要学习,而且要时时刻刻认认真真的学习。至于学习什么内容嘛,当然有一位相当出色的专业老师是最好的,他会告诉你所学内容。
很多股民明明想着“高抛低吸”,却往往做成了“追涨杀跌”,这样的结果只有一个。
四、相信复利的威力。许多投资者喜欢“超短线”,每一天必须要有“买卖”,否则就不配做一位“股民”似的。
“短线不生钱、滚石不生苔”,相信长期复利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碰什么。
面对满地的“投资陷阱”,有哪些是我们能碰哪些是不能碰的呢?主要在以下几种分类:
一是“赌场型”禁区:彩票、比特币、邮票、域名、商标等等。这类人基本上坚持一生也没有什么收获。当然这方面的成功者也有,只是我们在自我定位的时候,尽量少去往这边上靠。
二是“高危型”禁区:贵金属、古董、艺术品、P2P理财、信托、期货、股权、外汇等等。这类人要么是“大鳄”——他们自成一派体系,“呼风唤雨”已经是他们的基本功;要么就最终成为虾米,成为滋养大鳄们的必备养料。
三是“保本型”禁区:储蓄、理财、债券、基金等等。这类人的共同标签是“大爷大妈”。但是我们在投资中可以用333原则,组合一定比例的基金、债券、储蓄。
四是“阶段性顶点型”:房地产。房地产从大趋势上来看是顶点向下拐头行情,但不排除短期内(5——10年)的可投资性。
剩下的就是股票了。有句行话“投资其实就是赌国运”,从这句话来理解,目前的股票投资(定投加组合再加基金定投)是最稳健的了是。因为我们国家正是国运昌盛的强起来时期。“大树底下好乘凉,太平时期好投资”嘛。
总的一句话说,就是:当有人给你推荐产品的时候,你在3分钟内没有弄明白,就不要再去了解它了。
如果有人在向你推荐股票讲解股市行情,你也有心学习一二的话,请记住小辉的忠告:投资的路上,只要对方给你推荐 股票和基金 以外的产品,都是在对你耍流氓!
当然,什么事情都有一个例外。有两个情况是属于例外的:一是你有足够强大的学习能力、辩识能力以及前瞻能力;二是你要具备“人傻钱多”的特点。
六、知行合一。有许多投资规则(众所周知的内容这里不详述了)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东西,但我们为什么还是亏钱呢?唯一的答案就是我们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把自己的知识运用到股市买卖中去,判断出趋势向上时,回调也不必恐慌;趋势出现下行时,以“333”策略抓住反弹机会。一句话说:不以涨喜不以跌悲,活用知识,知行合一。
注:如果你或你的朋友正面临投资陷阱的困惑,请及时抽身,以防不测。
E N D
附:近来有读者朋友反馈,他有同样的遭遇。在这里,我还是想说:
不要用自己一生的积蓄来买这个“教训”,太昂贵了,不值当。怎么办呢?
报警。受害了就要报警,把你的受骗过程呈报给经警、网警、基层派出所都可以,只有报警的数量足以震撼某些职能部门的时候,政府就会有相应的立法来支撑应有的打击和破案——比如曾经的 传销 !(感谢朋友们的支持和反馈)
网友评论
如果有机会就多让你的朋友们提高警惕
就这样的烂文,还两次被“首席封号官”给查禁了…………简书上也有骗子,在简书作者们的微信群里见过,由此看来,被骗子举报过,不然“首席封号官”也不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