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一儿童节这天,我参加了社区居委会举办的留守儿童联欢会。
会上,市里民政部门及镇里民政所的领导都应邀参加了这场联欢会。三十多名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爷爷奶奶一起,度过了一个快乐的节日。
联欢会上,既有小朋友自己表演的节目,也有视频教学;既有互动游戏,也有长辈殷切期望。我一边拍照,一边也想着自己的童年。感觉时间列车怎么走得如此快,一晃就是一个而立,一晃就是一个不惑,直到晃到现在的花甲有余。
看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我也被感染。可看着看着,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特别是互动游戏后,开始给小朋友发放小礼品。小朋友们可说是非常踊跃。当他们接过小礼品后,会很快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一个扭头就走,又一个扭头就走。
怎么都不说声“谢谢”?不会说,还是忘了?或者根本就没有人教过他们?三四岁的也许只顾高兴去了,那些读一二三年级,甚至四五年级的小学生难道也忘了吗?
我宁愿相信他们只顾高兴忘了说声谢谢,而不是因为什么缺失让他们不懂得最起码的礼貌。——接过小礼物,鞠个躬,再说声谢谢。
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富人家的穷二代,穷人家的富二代。
意思就是,富人,或者说有钱人中的一部分人,有着清晰的危机意识,他们对自己的后代要求严格,从小就教育他们要懂得吃苦,甚至送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
而穷人家,或者说经济状况不太好,抑或刚刚过上好一点的日子的人家,对待下一代,采取的是“宁肯穷了全家,也绝不穷了孩子”教育方式。
而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往往容易“缺失”。我面前的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留守儿童”。应该有的父爱母爱都转移到了爷爷奶奶身上。而爷爷奶奶只要他们听话、按时到校上学,什么都想办法满足他们的要求。
至于怎么做人,如何懂礼貌,就很少去上心了。看看眼前的这些孩子,我相信,他们一定知道“阿姨好”、“叔叔伯伯好”、“老师好”、“谢谢”等基本的礼貌用语。但是,他们却几乎集体遗忘了。
这是谁的责任呢?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家长责任,这是老师的责任,这是社会的责任,这更是教育缺失的责任。
现在看一个孩子是不是听话、懂事,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会不会读书,成绩好不好。一好遮百丑嘛!至于这个孩子将来长大了,走进了社会后,有没有责任感,社交能力行不行,或者成为了一个“巨婴”,都不重要。他们要的只是一个以虚荣心为底子的脸面。
其实,这种“脸面”最靠不住。因为生活是“现实的”。没有人会靠这种最靠不住的脸面来“走江湖”。
因此,对待“留守儿童”,除了社会一定程度上的关爱以外,更多的应该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从传统的人格教育、基本的待人接物等方面着手,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而不是把这样的“关爱”看成是“理所当然”。那样,就远离了“关爱”的“初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