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学课堂改革
孙艳梅将《离魂记》《倩女离魂》加以比较

孙艳梅将《离魂记》《倩女离魂》加以比较

作者: 复旦金声缘 | 来源:发表于2018-04-18 17:55 被阅读2次

    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 [1]

         ——孙艳梅将《离魂记》《倩女离魂》加以比较

        周凌燕  李士金 庄子航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袁编云“王安石的短文更能体现其散文的个性风格,那就是直陈己见,不枝不蔓,简洁峻切,短小精悍”,那就是说王安石还有“长文”,“其散文的个性风格”中的“散文”则是指整个散文,如何能够说“短小精悍”?袁编云“如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以3000字的篇幅指责新法”,用“指责新法”一词来概括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会误导读者。以为司马光的文字只是“指责”,没有批评的力量。袁编云:比如对“征利”的反驳仅用一句话:“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一针见血,语约义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极度的简洁和周密的说理相结合,便形成了被清人刘熙载称为“瘦硬通神”(《艺概》)的独特风貌。袁编对王安石的狡辩之词大加赞扬,缺乏具体分析。难道只凭五个字“为天下理财”便可以反驳司马光证据充足的批评?这样的反驳如何是“极度的简洁”?如何是“周密的说理”?袁编云:王安石的散文创作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从而提高了这种文体的实用价值,这对古文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当然王安石的散文也有缺点,他过于注重逻辑说服力,而对艺术感染力重视不够。例如他的游记名篇《游褒禅山记》,议论透辟精警,但写景寥寥数笔,形象性稍嫌不足  。[2]“注重逻辑说服力”难道与“艺术感染力”没有关联?王安石不存在“过于注重逻辑说服力”的问题。《游褒禅山记》中的议论“透辟精警”是“过于”吗?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学期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由文学院李士金老师讲授,开学第一堂课,这位留着山羊胡子的老师便“惊艳”到了我们,说的简单点,就是眼前一亮。从教学态度上看,李老师每次都早早地感到了教室,进入教室后便放下手中的包,立刻来到同学中,跟我们交谈,毫无架子,十分亲切。从教学方式看,李老师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他能将学生成功的带入课堂气氛,关注每一位同学的课堂情况。在这样融洽、自主的气氛中,我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在李老师的教学安排下,本学期以学生探讨方式,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所得或感悟。宋元文学也是历史上十分耀眼的明珠,这里有“苏门四学士”、还有“江西诗派”,更有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从元曲中进一步感悟到,古代爱情悲剧并非都是封建礼教的原因,其实更是内因与外因并重。我们通常以“唐诗宋词”来总结两朝文学突出的特征,殊不知宋代的诗歌也毫不逊色于唐代。如王禹偁的《村行》中“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造句精巧,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我最喜欢的一首宋词便是苏轼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那种在艰难困苦中,保持乐观旷达的精神,更是影响了一代代的有志之士。另外通过同学的演讲以及老师的补充,我更是加深了对这些文人的了解。如李奇同学在讲《沈园二首》时,给我们详细的讲述了关于陆游与唐婉之间的爱情故事,我们一边沉浸在二人凄婉动人的爱情中,一边也获悉陆游于沈园题词这一做法的不恰当,当时二人也已各自婚娶,实在不应如此,这对其余二人更是一种伤害。再如柳永,我们都知道,他一生漂泊,很不得志。他所作词多描绘都市风光,摹写坊曲欢爱,抒发羁旅情怀,语言俚俗,平铺直叙,颇合市民阶层的口味。但是,经过赵璐和王新雅同学的以“柳永雅和俗”的演讲之后,我进一步地了解柳永词的特点,如他的俗不仅体现在语言上,体式上也有所体现,他以其精通词律音乐的优势,大力创作慢词,打破了小令统一天下的格局,成为我国词史上首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同时,我也了解到柳永其实也是想步入仕途的,也曾因为道德束缚而远离花街柳巷,可后来百般不得志,也就没那么克制了。从柳永写的有关歌女的词作中,我发现这些歌女与我们平时想象的有些不同,她们能歌善舞,还能懂词,更重要的是重情重义。还记得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而柳永的词中表现出来的便不是这种只顾歌舞升平的卖艺之人,所以,我们看待人或事一定要以全面的眼光去考虑。以前每当我们阅读到古代故事中男女爱情悲剧时,总是习惯性地将其归结于是封建礼教的原因,而通过元曲的学习以及李士金老师的指点,我知道悲剧是由内因与外因双重构成的,如果单把它认为是封建礼教的原因会显得狭隘。在孙艳梅同学讲述的《迷青琐倩女离魂》中,我看到了一位敢爱敢恨的女子倩女,郑光祖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闺中女子身心两面,写出了她们生活与心理的痛苦,精神上奋力挣扎与幻求自由解放的艰难历程。孙艳梅同学又将陈玄祐的《离魂记》与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在情节方面的比较,二者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之妙,这让我们又看到文学与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了。再如焦新茜同学讲述的《救风尘》让我感悟到:爱情和友情同等重要,都需要被珍惜。在爱情未到时,守住友情;享受爱情的时候,更别忘了友情。除了感悟类的收获外,在这学期的课程中,通过同学们的ppt展示,我还积累了一些文学小知识,如我知道了扬州慢是姜夔自创的词牌;禅宗史书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的最核心的观点是“点石成金”与“脱胎换骨”等等。另外在我自己准备演讲ppt的时候,也同样让我体会到自己只是储备的不足,以及急需学习的重要性。总的来说,通过这学期古代作品选的学习,我感觉收获满满,很充实,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愈发浓厚。就像李士金老师说的那样,古代文学是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生动形象深刻的反映,值得我们去靠近它、亲近它。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也将践行李老师提出的三种学习:感兴趣学习、学会学习、有理想学习。为自己加油!(周凌燕)(李士金按:此文与学习委员汤凯茹所写基本相同,全班唯有一例,可见人心惟危状态)刚得知是李士金老师教授古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程时,心中还是有些小期待的——一直听闻文学院有位蓄着长胡须的老先生讲课十分有趣,如今终于有机会亲自领略他的教学魅力。在李士金老师的课堂上,果然有一种特别的氛围。首先,我觉得李士金老师是真的具备了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主义精神,他不介意我们在课堂上吃早饭,而是建议我们认真大方地吃完早饭,从而有更好的心情与精神上课。其二,李士金老师学期最开始就教我们如何学习,他指出学习分三步:有兴趣学习、学会学习、有理想地学习。他还提出“古代文学是古代人民生活生动形象深刻的反映”的概念。其三,李士金老师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给予我们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同时留出班级讨论交流时间,保障同学们在课堂上听得有效率、有收获。其四,李士金老师在课堂伊始会与我们分享一些所见所闻,或在课堂中有所触动讲起往事,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与哲学性。其五,李士金老师每节课都会通过互动式点名来增进与同学们的熟悉度。一般大学老师都不注重了解班上的每一位学生,而李士金老师却可以基本将全班人的名字对上面孔,实在是可敬。(庄子航)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古镜”的象征意蕴。人类创始维艰,生活多难,对于自然的灾难非常恐惧,对于光华灿烂的生活多所幻想,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既无力征服自然,渐渐便形成了对自然的崇拜,企盼以自然之神力征服自然之灾难。“古镜”成了人们幸福生活的保护神,而在“古镜”保护神的对立面便是“邪物”。所以人类心理的指向存在着对立或者相反的两个方面是因客观世界的物的对立和相反,它们的交互作用也决不是纯粹心理的产物。既然是保护神,则必然要大有来头,“昔者吾闻黄帝铸十五镜,其第一,横径一尺五寸,法满月之数也。以其相差各校一寸,此第八镜也”。这很符合一般人的社会心理,因为黄帝是中华传说中上古的圣君,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传说黄帝曾会见西王母,铸了十二面大镜,每月用一面,人类成了这小小环球的主人,人化的自然色彩必然是人化的自然崇拜,古老相传,自然伟大,恐惧至极必要找一种安慰,这精神慰藉的重任不得不落到了幻想境界中不可捉模的天神身上,而“天神”是最高保护神,必又有许多具体分管之神保护、指导生灵,方成一完整的神的体系,而“宝镜”就是这个体系中的一种物神,寄托了人们求安逸、得幸福的心理,这自然也是一种宗教心理状态。渐渐把人本身的力量缩小,过分夸大了超自然的神的力量,必然导致人格的软弱与无力,人性的畏缩与委琐,没有完整独立的人格,人性的残缺不全也就不言而喻。我们民族心理的个体易于失去向心力,易于分散,附庸的色彩加重,奴性的因素渐增,习习相染,积重难返。这显然不是从唐人开始弘扬的神物,而是古老相传在唐人心理中更具体更形象的反映。因为这种古老的积习,我们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客体和主体存在着一种环环相扣、互鸣互应的清高而又自卑的潜在因子,自觉不自觉地在国人的头脑中作怪。[3]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49页。

    [3]李士金著《中国古代小说社会心理分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107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孙艳梅将《离魂记》《倩女离魂》加以比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qxb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