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和大王是兄弟俩,大王初中没读完就不读了,然后拜师学艺修电器去了。
几年后,大王学成归来,在父母的资助下,找了一个小旮旯,挂了一个修电器的牌子,就这样被人叫成了“修电器的王师傅”。
这时候,小王也不读书了,于是天天和大王混在一起,既是帮工又是学徒,兄弟俩每天都不亦乐乎。
时间一晃几年过去了,俩人都结婚生子,小王也已经学的炉火纯青,带着老婆孩子到另一个县城谋前程去了。
两个人的技术都是差不多的,但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运气也是不一样的。
大王老实本分、为人木纳,除了电器在他手上一碰就上岗,别的什么他都不在行。
那么多年过去了,他还是守着那么一家小小的修理铺,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谈不上甜蜜,但也不痛苦。
小王就比他幸运多了,到了县城没多久,就接下了一家酒店的电器维护业务,一段时间过后,他发现这样比修那些散户强多了。
头脑灵活的小王开始出去跑业务,请师傅开工资,还收了几个徒弟做帮工,让老婆在店里管理杂务。
没过几年,就自己买了房子,买了车,后来又买了一间店面。他成了这个县城里的这个行业里小有名气的人物。
有一年,小王又拿下了某个品牌的“售后服务”的业务,这下更忙了,师傅们每天忙得昏天黑地的。
其中有两个师傅是看着小王成长起来的,想想干活的是自己,收钱的是小王,心里很不服气,然后自己出去另起炉灶了。
这可是急坏了小王,想来想去,他想到了他的哥哥大王,可是人家大王说孩子要上学,不方便,不来。
不来怎么行呢?现在能救他的就只有大王了。于是,他动用关系,把大王的孩子送到了这个县城里人人都想进的那所民办学校,还承诺大王两口子比他们平时收入高一倍的薪水。
大王两口子合计了一下,觉得这也是个机会,不说像小王一样赚的盆满钵满,就算是早点买套房,那也是好的。
再说了,兄弟有事,作为哥哥,给了这么好的条件都不去,那也说不过去呀!
合计好后,一家三口背着大包小包,满面春风地投向了小王,投向了他们幻想中的新生活。
没过多久,他们都开始对对方很失望了。
小王觉得哥哥是个修理老手,什么东西一看就知道问题在哪里,出去不说一个顶三个,至少顶两个是没有问题的。
结果呢?大王一个还顶不了一个,一台空调可以里里外外摸半天,说了多少次要提高效率,可他总是不理不睬、不温不火。
大王觉得到弟弟这里来,请的师傅徒弟合起来有十多个,自己应该就是指导指导、监督监督,当初弟弟好像也是这样说的。
结果来了每天楼上楼下,在窗户上钻进钻出,那也就算了,还出门看客户的脸色,进门看弟媳的脸色,这在以前可是从来没有的事。
小王的老婆也很不爽,首先是大王做事太没有效率,然后就是大王的老婆,基本上就是养了一个闲人,除了每天做两顿饭,别的事她也干不了。
他们两口子拿着比所有人都高的工资,却干着比所有人都少的活儿,小王的老婆觉得这钱打水漂了,想着心情就不好。
大王的老婆也很委屈,当初来的时候是说要她和小王的老婆一起管理店里的一些业务,接接电话,做做客户回访,现在却成了一个做饭的老妈子了。
以前在自己的店铺里想站着就站着,想躺着就躺着,现在弟媳每天板着一张脸,一副“老板娘”的样子,自己每天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最重要的是那两个另起炉灶的师傅在外面碰了一鼻子的灰,现在每天给小王两口子打电话,想要回来上班。这让小王两口子看大王两口子更不顺眼了。
终于有一天,兄弟俩再也按耐不住,狠狠地吵了一架,两妯娌不帮腔,也不劝,因为她们俩也待在一起难受。
就这样,孩子一个学期还没有读完,大王一家三口又背着大包小包,灰溜溜的回到了他们当初出来的地方。
也许,用“忽悠”这个词是不准确的,因为当初他们都是怀着美好的幻想才聚到一起的,他们绝不是冲着最后的那个结局去开始的。
如果一定要说是“忽悠”,也只能说是被生活给“忽悠”了吧!
这件事情牵涉到的道理有很多,我只想说:一件事情看起来越是美丽,那么它的风险就越大,我们不能只想到成功后我们的风光,也要考虑失败后我们的窘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