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7点,“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老板,加十个羊肉串,十个鸡胗!
老板,先来一箱啤酒!
老板,毛豆、花生各一盘,不双拼!
...
这个画面是不是很熟悉呢?
没错,这就是平常生活中的烟火气。
就是热门纪录片——《人生一串》——所记录的点点滴滴。
《人生一串》,可能是一部在每个年龄段都有受众的纪录片。
故事穿梭在不同城市独特的市井间,镜头在炊烟袅袅中诉说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柴米油盐。
每个小店或者摊位都不仅仅是老板一个人的故事,还是一群生活在城镇里人的故事。
那些填饱肚子、休养灵魂的片刻,将埋藏在我们这些普通人记忆的深处。
若干年后,可能不再记得“吹”了多少瓶酒、撸了多少铁签子,但会想起那些年我们在这个地方吹的牛皮。
转头,会心一笑,继续走回自己的“正途”。
如果说这部纪录片中每一家烤串都做的特别好的,我们可能是不信的。
毕竟这些烤串店分布在全国各地,根据各地居民口味不同,烤串的风味也是南北有异,很难迎合所人的口味。
所以,如果只是为了吃其中某家烤串,千里迢迢去到那个城市,我估计你可能会失望了。
就仿佛一切不设前提的观点,都是伪命题一样。
——没有在当地生活过,可能你就没法体味当地人对某种口味的偏执。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像我一样:
看纪录片时,即便是隔着屏幕,口水也丝毫不会给我们"留"任何情面。
所以,此处温馨提示:切忌在深夜且身边没有任何零食的情况下观看。
如果想看,最好自备烤串和啤酒。
我估计你应该忍受不了,那芳香扑“鼻”的美食,在你的面前一点一点消失,而自己却吃不到的感觉。
(有一点还是要“批评”下摄影大哥的,你为啥总是抓拍别人把美食放进嘴里“肆意”享受的时刻啊,“杀人”为何还要“猪心”啊)!
如果碰巧你也看过这部纪录片,可能对上述文字感到熟悉。
因为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模仿了《人生一串》里面的文案风格——可能学的不像,毕竟这百万文案的鬼才可不是说着玩的。
这个时代,好的作品不少,所以观众也会越来越挑剔。
最开始,纪录片只需要保证内容真实、可靠,很少会有粉饰。
渐渐大家有了更高要求,于是厌倦了那些略显枯燥的直抒胸臆,开始去挑选画面有质感的、旁白有内涵的片子。
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的文案更让人眼前一亮。
《人生一串》的旁白几乎是诗了。
就拿“评书”这种艺术表演形式为对比来说。
如果你曾现场听过评书或看过网上的视频,就会感觉,当一个人既需在台上说书,又需带着台下观众跟着节奏时,是一件很具有挑战性的事情。
尽管如此,说书人仍然可以与观众面对面,根据观众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说书节奏、表情、肢体语言等。
可贵的是,《人生一串》这部纪录片,用讲故事的形式,就营造了一种面对面说书的感觉。
因此,尽管是在看视频,但仍感觉像在现场听评书似的。
像一个历经沧桑的朋友,在你身边讲些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故事。
没有张口就来的煽情,却会在他说出某句话之后让你若有所思。
这旁白,在视频画面中穿针引线,带你愉快的走过美食的旅行,留给你一整季的精彩。是不是很神奇呢?
可能无需赘述,这部片子哪里好或者哪里不好。
有过相同经历的人去看,看哪里,哪里都是自己的人生故事。
如果没有那么丰富的阅历,你可以尽情体味这份美食带来的欢愉。
回头想一想,城市在不断往前发展,可能很多原来属于某一个城市的小小特色被一点一点抹去。
随着城市化建设逐步深入,两个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别就会渐渐变小。
就像城市的摊位、户外烧烤越来越少,室内烧烤变多,城市变得更加整洁。
城市里的人也会变得越来越健康,平均寿命在不断提高——这是证明一个社会在变好的指标。
但也正因为如此,或许现在以及往后出生的孩子,不太能明白“路边摊上的人生哲学”是什么样子。
那个不是江湖却又最像江湖的地方,来来往往皆是过路人。
而这些过路人,虽处于身不由己的年龄,但是依旧向往江湖的那份洒脱。
简而言之,人生苦短,哪能辜负了自己的嘴儿呢!
小酒助兴,醉酒伤身。嘻嘻哈哈看世界,快快乐乐每一天。
在B站看完整部片子,有一件事情很感动:
在每集的最后,飞来满屏的弹幕:“多谢款待”“多谢款待”“多谢款待”...
这可能是对于优秀作品,最好的嘉奖吧!
就连导演陈英杰自己都感叹:“这让人震撼,让人感动”。
我们不卖串儿,我们只做好作品的搬运工。
❤“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
文字|孟想
配图|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