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似乎很简单。
昨天早上在星巴克写东西,感觉到什么叫『思如泉涌』。我就像一个在唠嗑的老人,滔滔不绝地把出现在我脑子里的想法原封不动地写了下来,不去考虑其中的逻辑是否通畅,也不去考虑这些胡言乱语是否有人看。我就是想写,在『写』中我感到了极大的满足。
然而,写作又很难。
也在昨天,我又体验了一把写不出东西的感受。昨晚,我本来想写一篇关于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文章。这本小册子我读了有四五遍了,各种颜色的笔在书上划呀写呀好几轮。可当我想梳理萨特在书中的论证逻辑时,却找不到下笔的地方。
写满了笔记的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表面上看,其中的原因在于,前者是我想到什么写什么,而后者是我要怎么写却想不出来。但实际上,这是爱好与工作的区别,前者是爱好,后者可以算作一项工作,但这两项的内容却都相同。那么,当工作的内容正好是自己的爱好时,工作和爱好有什么不同?比如,爱好小提琴,和在乐团做小提琴手有什么区别?爱好画画,和发表漫画赚钱有什么区别?喜欢写作,和作为写手被人催更有什么区别?
『熵』:爱好与工作的区别
之前看到过一个说法,工作就是让你重复做一件事情,直到你感到恶心,哪怕这是打游戏和看AV这样的『享受』。我觉得,爱好和工作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输入,一个是输出。爱好追求的是身心愉悦,是享受,是通过一系列的行为降低自己身体和思想的『熵』;工作追求的是效率,是成果,是为社会创造价值,是通过个人的活动降低社会的『熵』。
在从事爱好的活动时,我们注重的是内在感受,即『我怎么高兴怎么来』。我喜欢画画,那么我可以随以涂鸦,不管别人是否会觉得难看;我喜欢听古典音乐,那么我就可以随便听一首我觉得好听的交响乐,而不用管它的调号、节拍和主题。我昨天早上『意识流』的写法也一样,我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的是平静、满足和愉悦,它缓解了我的焦虑和不安,我的心情『熵』降低了。
与此相反,在工作时,我们注重的是外在反馈,即『别人需要我怎么样』。我以绘画为生,那么我的作品就必须能让我的受众接受,不管是漫画也好,国画、油画也罢,要让人们心甘情愿地『买单』;我以品鉴古典音乐为职业,那么我就必须向读者解释一部交响乐作品的主题、调号、强弱变化、作曲家的意图,以及不同指挥和乐队演奏的不同之处,不管这部作品我是否觉得『好听』。在这些过程中,社会得到了我的服务,『熵』降低了。我昨晚想写的文章也一样,我考虑的是怎样把萨特的思想逻辑解释清楚,让看到我文章的人都能理解,而不是简单做个摘抄,批注两句。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内心是紧张的。
每个人通过工作维持社会的秩序
实际上,如果我们从宏观着眼,就会发现一个运行良好的社会之所以能保持井然有序地运行,正是因为各行各业的人们各司其职,通过自己的行动,降低社会的『熵』。城市交通就是一个直观的例子。当每位司机和行人都遵守交通规则时,马路一定是井然有序的,虽然在车流量大时会有拥堵,但仍然可以保证车辆行人顺序通过。一旦有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出现,就会造成混乱,车辆行人互不相让,这时的拥堵就不再是良性的了。
井然有序的街道那么,既然工作是用我内心的『熵』的增加,来降低社会的『熵』,我们为什么还要工作呢?我想原因有二。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的井然有序将惠及每一个人,它保证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你能想象在一个瘫痪的社会中如何生活吗?当个人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都不能为一个社会满足,个人还可能从事自己的爱好,寻求内心的平静吗?第二,我们都是社会人,我们的价值由为社会降低『熵』来实现。当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并得到承认,我们的内心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而这,反过来降低了我们内心的『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