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因一次霸王餐而起。
某日,我到食其家吃饭,刚一进店,还没坐下点单呢,店员就走上来,对我说:“你好,你上周四来这里吃过一顿饭,48块,没有付钱。”
这无疑是相当令人尴尬的,在此之前,我要先为自己辩驳一句——我绝对没有故意吃霸王餐,如果我没有付钱,只可能有两个原因:支付宝扣款失败,或者我忘了。
按常理来说,吃饭就应该给钱,这是社会的规则。所以,我应当拿出手机,查阅我的支付宝支付记录,如果店员说的属实,我理应补上欠款,同时点上一份新餐,最好再向店员道个歉,毕竟这不是什么好的行为。实际上,我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但是,在我的心里,这件事却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作为一个坦诚的人,我将我的心理活动写下来,以期获得一点“坦诚”的优越感。
首先,店员在向我发问的时候,我本能地否定了她的说法,我说:“我看一下,我肯定不会没给钱的。”但我说这话的时候,声音越来越小,因为我的理性告诉我,上周四的中午,我的确来过这家店,没有付钱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要注意,我在这里的否定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像秋天碰到静电的时候会缩手一样,是一种应激的反应。
然后,我开始查阅自己的支付宝记录,在解锁手机到打开app的这几秒钟里,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我的游离意识,居然在观察这个餐厅的角落,查看是否有摄像头。这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如果餐厅没有证据,从法律意义上来讲,他们并不能强行要求我补上欠款,店员每天要见的人太多了,我完全可以说她记错了。
最后,我看到支付宝上那一天的确没有扣款记录,便用一种比较尴尬的语气告诉店员,我的确没有付款,然后点了今天要吃的餐。店员转而向一个似乎是经理的人求助,解决如何扣款的问题,对于这种电子记录的餐厅,出于对账的需求似乎不能随便在我的支付宝上扣款。这些都不重要,问题在于,在他们商量这些的时候,我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厌烦乃至于愤怒的情绪——我似乎在为自己没有吃成霸王餐而生气?!
毫无疑问,我是个自私自利的人。可我仍然要把这份自私自利说清楚——我想要吃免费的午餐,是因为我并没有富有到可以不在乎一顿饭钱的程度,这是一种自私自利,但我最后选择承认忘记给钱,同时补上了欠款,并不是因为我的道德感打败了这份自私自利,正相反,这同样是出于自私自利——如果我坚决否认,我就会面临可能存在的监控镜头,从而影响我的个人信誉, 哪怕没有监控镜头,这个行为也势必会让我和店员之间产生矛盾,这样矛盾的可能结果是“我不会再来这家店吃饭”,相比这点钱的损失,改变某个习惯的成本显然会更大,在衡量了这一切之后,我选择了对我而言损失最小的方案。
我继而想,这种自私自利是否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每个人,是否都是自私自利的?
这个问题很容易让人产生反感的情绪,从而得出否定的结论。但先不要着急,某人曾告诉我,在讨论某个概念的时候,应当给出适当的定义,否则就会过于空泛失去意义。我所说的“自私自利”,本身是不带有任何道德评价的,而是一种理性的权衡,即“选择对于自己来说利益最大化的决定”,这里的利益也不仅限于金钱、名誉等等。
举个例子,父母之爱,本质上也是自私自利的。我们常说亲情是无私的,怎么能说父母之爱也是自私自利的呢?可我想,我们所谓的亲情无私,只是以常人所理解的“付出”来理解“无私”,这里的付出包括了经济上、精力上、感情上的付出,从这点上来说,父母的确把不可能给别人的东西给了子女,从而形成了一种“无私”。但这并不和我所定义的“自私自利”矛盾,对于很多父母来说,最大的利益有两个,第一是“传宗接代”,这点来自哺乳动物天生的基因冲动,第二则是“感情维系”,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养大我们,实际上是有精神维系的,如果父母最后选择不爱子女,无疑会让自己产生痛苦,在痛苦与爱的权衡当中,大多数人选择了“爱”。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父母会选择某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历史上的皇帝们,父子相残的不在少数,皇帝享有难以企及的权力,如果让他们在权力和亲情之间做出选择,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权力,要注意,这并非是因为帝王家天性凉薄,而是因为在大多数人的天平上,放在亲情另外一端的,并不是“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是“兴许也实现不了的梦想”、“奋斗几年就能有的财富”或者“十几年的照顾和付出”,这些和前者相比孰轻孰重,兴许只有经历过选择的人才能告诉我们答案吧。
再比如,对于某些道德模范来说,自私自利同样也是行为的动机。道德模范们所受到的教育、或者经历改变了他们内心对于各种事情的权重,这导致一个结果——不道德的事情会给他们带来痛苦,而为了他人的利益牺牲自己则会带来喜悦感。可以说,道德模范内心不同于常人的权重造就了他们的高尚。
最后一个印证——博弈论,也正是如此。博弈论之所以能建立起来,最重要的基点就是,“每个决策主体都是理性的,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做决策”,换言之,就是说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从博弈论在市场经济当中的成功运用来看,每个人都“自私自利”是可以站得住脚的。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道德、信仰等等,似乎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自私才是人类的天性,为什么不遵循天性来行事呢?
这就要说到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功利主义了,功利主义和自私自利虽然都有个“利”字,却有本质的不同。这里所说的“功利主义”,是哲学家密尔和边沁提出的一种思想,即追求“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关于功利主义对错的讨论,常常会导向“电车难题”——一辆电车即将开往的铁轨上绑着五个人,如果不变轨的话,这五个人就会被碾死,救这五个人唯一的方法就是拉动开关,让列车开向另外一条路,但很可惜,另一条路上也绑了一个人,这时候是否应该拉动开关呢?从“追求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这点考虑,应当牺牲一个人来拯救五个人。但如果那一个人是爱因斯坦呢?让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活下来无疑更符合人类社会的利益,那就不应该拉动,那岂不是说,人和人之间并不平等?如果纯粹以功利主义来考虑问题,“平等”、“人权”这些概念就会变成笑话,从启蒙时代开始我们所发展出的一切精神领域的繁华似乎都将化为乌有。
但可惜的是,我们的社会正是依赖功利主义而运转的。
为了打赢战争,丘吉尔毫不犹豫地牺牲了加莱的驻军换取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为了发展经济,改革开放也放弃了平等,选择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美国的反恐行动中,指挥官也会为了击毙恐怖分子而向平民地区发射导弹。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衡量这些行为无疑是幼稚的。
上述的例子都很极端,甚至可以解释为在“某些特殊时期的特殊决策”,可“功利主义”的影响实际上相当广泛,甚至和“自私自利”是矛盾的。
比如道德的建立,为什么要有道德的存在?如果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谁又会提倡道德呢?只有一个原因,社会是功利主义的。如果社会当中的每个人都自私自利,社会的整体利益必然不能最大化,比如杀人、偷窃等行为,都可以用个人的自私自利来解释,但这些行为都是不利于社会整体发展的。为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我们便产生了“道德”、“宗教”等等的规则化产物。
再比如中国的士大夫阶层,西方过去的贵族阶级和现今美国的精英阶层,他们都有一整套标志性明显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往往也都是反“自私自利”的。但实际上,正是这些标志明显的规则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尊重,让所谓的“下等人”不会奋起反抗,让民众把选票一张一张投给他们,也就是说,个体的反“自私自利”成就了整个阶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这些规则的本质意义,其实都是在抵制人自私自利的冲动,通过对社会整体氛围的影响,去影响人们内心自私自利的那杆秤。
一个社会的整体意识居然会对抗个人意识,这是在很奇妙的。甚至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和“人权”等等概念,也都是基于个人的自私自利的。这个说法似乎难以置信,但事实就是如此,你知道我听过最有说服力的保护弱势群体宣言是什么吗
?——“我们之所以提倡男女平等、人种之间的平等、同性恋和异性恋的平等,是因为谁也不知道在将来你或者你的子女会不会成为弱势群体,如果现在我们不站出来为他们说话,将来又会有谁为了我们而站出来?”
说到底,人的天性就是如此,我们的行为永远建立在“自私自利”上,即便是将来的利益。而社会则建立在“功利主义”的潜意识之下,通过各种规则来控制人的行为。这两种思想永远处于平衡当中,不管倒向任何一方,社会的发展都会出现畸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