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逛社区的时候,了解到一个新词:出镜焦虑。
语义浅显易懂:不愿意上镜,一想到自己上镜就浑身难受,每次上镜前都特别害怕,即使自己有短视频账号,偶尔发视频,但绝不会让自己出镜。
虽然我们常说现在的互联网浪潮已经来到了短视频内容这里,但其实并没有太多人真的在互联网短视频平台上表达过自己,不管是展示自身形象或是表达个人想法。
许多人用抖X、快X记录生活,但很多时候也只是用摄像头当作自己的眼睛,因为只有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但却能看到自己身边最近的美景、最亲近的家人、最要好的朋友。比如许多晒娃的宝妈,许多vlog的拍摄者。
如果我们去观察大部分身边人的短视频账号,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视频内容大多是自己眼中的世界,外观世界较多,内观自己较少。对拍摄到的正容,他们会给自己打上好看的马赛克,不主动表达想法,内容基本靠文字传达。
其实出镜焦虑的原因也很好理解。
一是对自己不够自信,认为自己不够好看,自己的想法过于浅陋,没有足够的实力,害怕别人的嘲笑。
这种想法形成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自身不够自信,找不到自己的亮点和长处,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互联网时代大众发言成本降低,评论路径优化,可回溯的互联网使得客体可以被主体仔细观察。
我们虽然从小到大见过很多人,也被很多人见过,但我们和他人只是互为生活的过客。现实中的我们无法停下自己的生活去观察他人并给予评价,而且现实中的评价往往都需要仔细考虑成本和代价,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更为明显。
但在互联网时代,大部分人虽有镜头焦虑,但却没有评论焦虑。世界的层次可以被看见,但许多恶劣的话语也会被看见。人们无法掌控评论的风向,害怕负面的反馈伤害自己,镜头前的自己会成为攻击的靶子,网络是虚拟的,但伤害是真实的。
二是因为面对摄像头和面对真人、面对镜子的感觉差异较大,镜头无法给自己实时的反馈和亲切的互动。
如果你曾经尝试过背一份稿子,然后到镜头前营业,结束之后你大概就能知道小时候给老师检查课文的自己到底是怎样一副神情了。至少我在自己有限的镜头经验中发现自己的表情管理和肢体管理不能说生动活泼,只能说是毛骨悚然了,类比为刚刚学会肢体动作的恐怖蜡像亦不为过。
视频中动态的表情和肢体往往会与个人过去认知中静态的照片差别较大,以前很多人会说自己不上相,但在短视频时代,恐怕会有更多人不上视。
在科幻电影《头号玩家》的“绿洲”游戏中,每位戴着VR眼镜的玩家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化身形象,那是一副不同于自己原来形象的面孔。即使是到了元宇宙时代,人们也还是很害怕暴露自己的真实一面。最为明显的便是主角团在现实中见面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但每个人都会选择在游戏中掩盖自己的缺陷,扮演着自己向往的理想形象。
出镜焦虑并不可耻,勇敢上镜也绝非可笑。如果一个人想更好的展示自己,可以尝试拥抱这个短视频时代,让自己的美被更多人所看见。如果想克服自己的出镜焦虑,不妨试试把摄像头当作喝彩的观众,与镜头对面的陌生人建立共鸣,传递自己的情感价值。毕竟短视频能够跑赢其他赛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能更好的传递情感,引发大众的共情,能更好地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