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是一个大家都知道却避不开的坑。
甚至有的时候,我们还很享受趟在坑里的感觉(摊手表情)。
现在我以自己的经历试图从两个角度去分享我对拖延症的认识和应用。
首先,场景就是我最近要考试,需要复习,然而我却看起了一本剧情复读机的小说……
若果是平时,这种小说我早就丢一边。但是这时候我却看得津津有味……一天也就象征性地看1-2小时课本。
大家应该有类似的体会:面对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我们会犯拖延症——一直在做一些鸡毛蒜皮的事,直到时间快到节点才开始动手;又或者是一开始给自己打气,摆好架势——又做起其他事。
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其他事”的效率和成绩居然很高,为啥?
其实现代心理学有相关研究:当你做“其他事”的时候,你虽然没有真正在做你需要做的事,但是大脑却能“检测”到你处于繁忙的状态,于是大脑就以为你已经在“认真工作”。于是大脑就开始释放相应的激素,去鼓励你再接再厉。你做得越好,大脑越舒坦,赏给你的激素越多,你就越“认真工作”……于是,在这种正循环的激励之下,你的杂事越做越好,正事越推越后,拖延症越来越严重。
然后,我们进入正题。
1. 在了解上述背景之后,我们怎样给自己安排必须要的事?
根据大佬的性格,我们应该尝试建立一种机制,让自己(其实是大脑)享受必须做的事。由此衍生出来的理论和建议包括“爱一行,干一行”,乔布斯“做自己喜欢的事”,蔡志忠老师的“越做越好”等等。再具体一点就是把大目标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小目标达成,大佬自然会赏下愉悦的激素,鼓励你继续实现下一个小目标。这类的方法我就不细说,网上很多干货。
这里提出一种猜测:假如通过一定的操作,把重要的事情放在“不重要”的杂事的位置,然后去做一些看起来很重要,但其实没啥的事,不就一举两得?
比如经理告诉业务员小王要交年度报告,平时小王总是要磨蹭几周。然后这次经理告诉小王除了要写报告,还要准备一份开拓新市场的方案给老板。显然,做方案更重要,但小王从来没有做过,于是小王的大脑开始“欺骗”自己:认真写年度报告……其实经理本来就没有让小王写方案,只是想通过给点压力让小王快点写报告。
2. 对于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这种拖延症无疑是有害的;然而,对于“其他事”却是一个好事。
18年年初,我在地铁上看完了《乌合之众》。这本书开头真的非常乏味,我买了好几年都没有动。为什么要看呢?因为在地铁上很无聊,也没有其他事可以做,于是“其他事”就完成得比较好。如果不是那段时间我必须坐地铁出门,估计这本书我一直都不会看。(其实这个例子不太好,它有环境因素在里面)
适当的压力会促使我们去做一件我们动手意愿不是太高的事。只要有压力,意识就有形状和方向。略微参考五年前的研究结论(人需要外界的反馈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在思想的内部,我们也可以给自己以界限——没有方向的船,哪个方向的风都不是顺风。通过外界的压力(比如要做成一个事或者达到一个效果、等级),塑造我们意识的形状;天生英雄毕竟是少数,超人不只有一个嘛。
很多人说高中是他们人生的智力和效率巅峰,为啥?因为所有事情,所有目标都清晰明了,有迹可循。即使你自己还没反应过来,老师学校都帮你安排好了。比如你说要提高数学成绩,这个点太大;你是几何不行还是代数不行;你是立体几何不行还是平面几何不行;向量还是椭圆……没关系,老师都有专题讲解,这个月专讲椭圆,各种题目都是椭圆。你不再是能不能拿分的问题,而是能拿几分的问题。
然而在社会之中,无人给我们做“专题讲解”,于是大家又陷入平庸。
当然啦,学习方法很多,这里只是想从意识层面稍微提点一下。
最后总结。
把大脑这位大佬服侍好,摸清ta的运作规律,应该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帮助。乔布斯和蔡志忠老师的路径无疑是最高明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太清楚自己真正喜欢做什么;即使知道也未必有魄力去全身心投入;即使在做又可能陷入生计的困扰(更别提赵家的狗的目光);更惨的是你能确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是另一个重要事情的掩饰?《教父》说过,大佬为什么是大佬?就是你以为看穿了它的底牌,那其实不过是另一张底牌的前一张牌。
但如果能认清自己的思维习惯,加以练习,确实是能让我们接近大佬的位置。毕竟盲人的国度里,有一只眼睛的人就是国王。你多练习一点,未必能成为大佬、未必能超越自己,但你一定能超越那些比你努力少一次的人。
大脑就是大佬,脑大就老大。
写文章半小时前路过的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