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人就是一面镜子,
看镜的人是怎样,
就会看到不一样的人。
1.
还记得,曾有个有名的香港贵妇人陈岚曾经炮轰周星驰的事。
随后有一堆和他合作过的大咖,纷纷出来指责周星驰人品问题。而在另外一些人的口中,周星驰却是一个有情有义,有孝义,会照顾别人的人。
其实,这么多周星驰,哪个才是真实的周星驰?
有时候,怎么看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角度,而人也一样。成熟的社交模式,在对待不同的事,不同的人,处理的方法又岂能一样?试图单从一个人的口中了解另一个人,别人真得这么容易理解?还是只是你太懒?
2.
多时候人就是一面镜子,看镜的人是怎样,就会看到不一样的人。
真正的交往,是要亲自去接触TA,了解TA,而不是道听途说,被流言蜚语牵着走的人。
这样很容易变成法国心理学家勒庞写过的“乌合之众”:“就像‘动物、痴呆、幼儿和原始人’一样,这样的个人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
在西方社会中,流言蜚语,或者更准确来说是谣言,在常见在竞选中,通过捏造、传播、攻击竞选对手,经常掩盖或特意揭露部分消极的态度。
3.
本质上,谣言主攻人的情感,基于人对事物了解的不完全性,从中煽动,鼓动人的情感。法国学者Jean-No?l Kapferer的《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的研究提出:
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含糊不清
简言之,你极为关心却又不了解的事件,最容易引发谣言。 当遇上自己高度关注的事情时,便容易产生盲从轻信的心理。
就如明星不愿公开自己私人信息、国家不能公开国家机密,导致的供给限制,人们几乎必然会继续持续不断地产生出谣言来。完全消灭它,是任何社会都办不到的事。
4.
当谣言出现时,是不是就要相信。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习惯用水和洗手液洗,主要因为我们认为这是洗手的标准模式外,还因为我们认为这能洗干净,是不是真的干净?
曾经有学校对洗手做了实验,实验主题是研究用洗手液、酒精搓手液和酒精湿纸巾搓手,看看哪个最干净。
实验证明酒精搓手比用洗手液干净。很多时候本来以为正确的说法,实际上并不正确。很多人在验证事实之前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心理,对流言蜚语亦如此,当先入为主与情感煽动相遇,谣言一触即发。
耳听三分假,眼看未为真。社会上媒体,或是人之间的交往,产生越多的信息,越难分辨信息的真伪。人多说对的事情,那就是对?
不以为然。孟子说:“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凡事多思考,多深入考虑,有独立的思维,这才是正确打破谣言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