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喜欢上阅读,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从小就是如此。那时生活不易,可自己手里有了点零花钱,必定步行到四公里外的县城,将零钱换成图书回来,成为空闲时的“美食”,吃饭时的“佐料”。1988年上高三,学校放夏忙假,因为已经临近高考,要求高三补课,收费5元。我手里捏着父母给的钱,到学校里转了一圈,最后到书店买了本岳麓书社出版的《红楼梦》,在家里一边随大人们一起收割小麦,一边啃《红楼梦》,说实在的,那时并没有读出这本名著的“好”来,只是打小就认定读书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喜欢读书才让人觉得奇怪。
工作之后才知道,很多人是不读书的,就连自己一开始也习惯于这样的生活,读读停停,并没有刻意的要求自己。那时候找到一本好书,还真不容易,现在想来,也是环境使然。十年之后,接触了网络,眼界开阔了,才发现自己真是浅薄,最后连自己都无法忍受,就开始从网络上购书,一次十来本,读着读着,就欲罢不能了。边读边记,边读边想,边读边写,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几年,便得上了“反思症”,看到一些现象,总是想找到背后的意义,找到出现的理由,找到解决的办法。也就在这个时候,才意识到了教师的责任和教育的沉重,进而反思教师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几年前,在学校里成立读书会的时候,一方面是沉重的现实:教师都不读书,有什么理由要求学生阅读,学校里教师都不读书,教育又能有多少厚度。另一方面,又是自己的经验感受: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自己就是这么一路走来的,为什么不能向同事们推广。幸运的是这件事情得到了不少教师的支持,读书会的成员出出进进,但是有几个还是坚持下来,如今自己离开了学校,看到他们还在继续阅读,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也是一件让人看到希望的事情。当时鼓动教师阅读理由就是“温润心灵,改变人生”,当老师们开始反思自己行为的时候,这样的理由就变成了阅读的意义,人与其它生物的不同之处,不就在于思考吗?
深圳的马小平老师也是一位阅读的推动着,他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如今中学生最缺乏的就是人文素养,于是自己编写了《人文素养读本》,并开设了这门课程,期望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质。后来,这本书得以出版,书名为《叩响命运的门》,马小平老师在书中讲述了一个小故事:美国废奴运动领袖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还是个小黑奴的时候,他的女主人开始教他读和写。许多年以后,道格拉斯成为美国黑人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当了几任总统的顾问,这时,他还记得当年男主人怒气冲天的情景。男主人咆哮着:“要是你教会了他读和写的话,那就留不住他了。他将永远不适合当奴隶了。”道格拉斯说:“平日里,女主人耐心的教导并没有从根本上打动我,倒是这些话深深地打入了我的心。它一下子就点亮了我的心灯,触动了我沉睡着的感情,一个深刻的认识产生了:原来读和写是由奴役通向自由的通道。”
这是我看到的赋予阅读最深刻的意义:阅读和写作,这是挣脱奴役之路。今天没有黑奴,但是我们常常被各种“现实”所囚禁,内心早就失去了自由,唯有阅读,才能让心灵获得解放,从而找回人生的目标,发现人生的意义,最后解放自己,获得思想的自由,实现心灵的飞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