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自由阅读走向经典阅读:
自由阅读好不好?好,但是,不全好。这是我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得出的结论。我现在引导女儿阅读尽量采取一种无痕的方法。聊天、讲故事、画图画、查资料等等,把阅读融入生活中去。我的阅读教学原则是兴趣主义,策略是熏陶、引导、对话和养成。
我指导课外阅读的观点是,一,尽量读大师的作品,就是漫画也要求这样,但是也要充分尊重阅读者的主体地位,要让书本来适合孩子,而不是反过来,这是最最要紧的;二,一定要对话,交流,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家长和教师要用讨论的口吻与之共同探讨,绝对不可以强加自己的观点给孩子;三,一定要鼓励,要充分尊重和肯定孩子的看法,第四还要指导方法、指点门径,要把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向深入。我们做师长的,要引导孩子读适合孩子的书,并且要培养一种终身的兴趣。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书外,指向人生的。所以,既要引导学生阅读,又要结合一些实践,要让学生获得一种书本和生活的印证。当然,这其中肯定会有不一致,会有冲突,教师和家长就要做好预先的疏导和解释,其中遇到一些挫折,也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不能轻言放弃。作家肖复兴的《父亲手记》记录他育儿的成功经验,我觉得,家长和语文老师都可以读一读。
阅读和口语交际这些实践,我语文教师不教,他学生还是在做。有时,恰恰是因为语文教师或者语文教学的参与,反而把这些活动搞得了无生趣,面目可憎。阅读教学在课外,这是我的一点自我发展的感悟。
语文教育家阮真先生关于语文教学曾经有这样很有针对性的论述,课内有教而无学,课外有学而无教。
所以现在,倡导课外阅读,阅读名著,阅读经典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但是,和尚念经就一定能够把经念好吗?有良好的出发点,就一定能够把事情做好吗?恐怕不是尽然的。
所以,我提出名著的阅读的若干问题——
1、如何界定经典,如何处理名著与流行文学的关系,八十后的作品(非名著)要不要读?
2、名著的亲和力,名著与学生距离太远,如何拉近,语言较为晦涩,如何让名著平易近人当然,名著影视作品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应对?
还是要辩证地看待课外阅读的问题。我认为,既要对话和引导,又要放手。但是这个分寸如何把握,也是很有学问的。
我很欣赏以下一些大师的话和实践——
钱钟书先生最初的读书兴趣是从街边的小书摊开始的。“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上的‘Marginalia’。”(钱钟书《写在人生的边上》)丰子恺说,他在私塾时最喜欢读的是《千家诗》。
林语堂说:“读书不可勉强,因为学问思想是慢慢胚胎滋养出来的。其滋长自有滋养的道理,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逆势必无所就。树木南枝逢荫,自会向北枝发展,否则枯槁以毙。河流过了矶谷悬崖,也会转向,不是硬冲,而是顺流而下,总有流入东海之一日。”
这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深思,难道林语堂先生说的仅仅是读书和做学问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