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在蝉声里品读季羡林先生的《春日听雨》,颇有些不合时宜,因外面碧空如洗,并无雨声。但也颇有意思,因今天恰好也是4月13日,正是他写作此文的日期。
文字可以把我们带回到1995年的那个雨天,带到作者当年所居住的小阳台。在这一排排黑色方块字的背后,我仿佛听见那时慢时急的雨声,敲打着铁皮,由远及近。
文章单刀直入,用一句“一大早就下起雨来”开头,雨下起来了,关于雨的话题和联想也就自然而然地展开了。
春雨贵如油,而且是在罕见的大旱之中的春雨 ,其珍贵可想而知。第一段,只用廖廖几笔道出这场雨的及时和可贵,同时也为后文的抒情和议论作好了铺垫。
春雨,是轻轻的,柔柔的 。“润物细无声”,说的正是春雨的声音。“无声”的春雨落在阳台顶上的大铁皮上,顿时变成了“有声”。作者是在赏雨吗?并不是。他是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正在“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按理说,雨打铁皮的声音应是令人生厌的,因为它扰了写作者的清静。可是,恰恰相反 ,他从头顶上的雨滴声里感到的是“无量的喜悦”。
雨本身是没有情感的 。我们临窗听雨的时候,觉得那雨声充满了忧伤,或是喜悦,那不过是我们心境的写照。这是一场及时雨,它就像春天派来的使者,点点滴滴都犹如音乐一般动听。这动人的乐章,给作者的心灵带来慰籍和活力。那雨声,响在他头顶,也落在他心头,湿润了他干涸的心田。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令人惊喜的雨声是怎样的?作者用了大段的文字描述它的精彩。这里用到了很多修辞手法,排比、拟人、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雨声的变化,“我”的感受也溢于言表,毫不掩饰——无量的喜悦 ,飘飘欲仙,不能自已,心花怒放……连笔下的死文字也仿佛活了起来,“我”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这雨,像一群降落凡间的精灵,像拥有神力的魔法师,给万物带来了生机和朝气。
说到听雨,自然离不开诗词。从古至今 ,多少文人雅士用他们手中的笔写过雨,画过雨。关于雨的作品多不胜数。在这里,作者仅列举了几个:朋友回忆其表弟的诗,《红楼梦》中林妹妹引用李义山的诗,南宋蒋捷的词《虞美人》。
《虞美人》是引用全文的,这也挺有意思。作者说“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看似玩笑,实际是慎重的选择,要拿古今的悲欢作一番比较。蒋捷的“听雨”不简单,一场雨,听出了一生的波澜。从少年到壮年,到老年,由于阅历的不同,自然听雨的感受也不一样。“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是饱经风霜的老年才具有的境界。
而古人与今人对于“老”的概念也大不一样,蒋捷所言的“鬓已星星”,不过五十岁左右而已,对于今天来说,不算老 ,顶多位于中年、老年之间。而此时的季羡林先生,早已两鬓风霜,头顶“童山濯濯”了,对于人生的悲欢离合,他看得更通透,早就“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
本应是心平如水的年纪,为什么又起了欢乐的涟漪?这个过渡句把我们带到了更远的地方,带到了辽阔的草原。
这场雨让我“兴高采烈” ,主要是因为我想到了麦子,想到了辽阔草原上的青青麦苗。因为“我”生在乡下,“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
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
读完这句,再回过头来看看开头,就知道为什么作者说这场雨“其珍贵可想而知”了。
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我”的忧心 ,“我”的焦灼,全因为我关心着地里的庄稼,关心着今春的旱情。之所以听到雨声,“我”感到无量的喜悦,感到那是一支支妙不可言的音乐,皆因心中有爱,心系民生。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复杂的,而作者听雨时,是喜悦的。“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李义山听雨、赏荷的兴致,而“我”今天的听雨,并无多少雅兴,完全是一个“俗人”。因为,下一场春雨是“我”的一个梦。
如今,这个梦成真了,怎能不让人高兴呢?听着头顶的雨声,神驰千里,浮想联翩,想象着远方大大小小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在尽情地吸吮着甜甜的雨滴,想象着黄萎的麦苗一片片转青,真是令人欣慰。
这篇文章的情感细腻深沉,有起有伏,充满着一种曲线美。叙述上由近到远,再由远到近,有放有收。跟随着作者的思绪,仿佛在雨中漫游,从古至今,从“他”到“我”,一步步地心生喜悦,心怀感恩。
文字展现出来的镜头是那么美,而镜头的远近调节又是那么自由。拉长的焦距最终还原,画面收回到“我”身处的燕园,收回到“我”楼旁的小山,收回到门前的荷塘。我的二月兰虽然顶着干旱开出了小花,它们“虽颜色如故,但鲜亮无踪”,看了给人孤苦伶仃的感觉。荷塘中的小荷花看到那一个个的小圆圈,欣赏到这绵绵不绝的诗意 ,她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拟人,其实寄托了作者的希望。这场雨一定会带给它们带来勃勃生机。
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结尾处,作者的心一步步收回,回到此时此刻此地。然而 ,他的情感却没有因此画上句号。写在结尾处的祝愿,让文章余味无穷,仿佛那雨滴画在荷塘上面的小圆圈 ,方逝方生,方生方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