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学生活
我在朋友圈的故事

我在朋友圈的故事

作者: 七烛 | 来源:发表于2017-02-07 20:40 被阅读115次

    我初次注册微信是在高一,不过因为高考后才真正拥有手机,所以开始玩微信是在上大学之后。我现在处于大二寒假,决定不再使用朋友圈。

    刚开始玩微信的时候觉得这真是一个很厉害的东西,在审美上比QQ简洁,各种公众号也比QQ上的垃圾推送高大上多了。尤其是朋友圈,有的发自拍,有的晒吃饭,有的发鸡汤,有的晒失恋。看到多年不见的朋友们过得如此有声有色,我不禁自行惭愧,觉得有必要好好提升一下自己的水平,至于要提升的究竟是什么“水平”,那时并没有想那么多,只知道是类似于潮流,文艺,幽默,机智之类的东西,直到后来,我融会贯通了一个东西:装逼,再后来,我知道了“面具”,而现在,我明白了,一切发在朋友圈上的东西,都是心所向往的东西与现实之间的交点,而前者我是绝对不愿意拿到大家前面说的,后者似乎又不值得特意一说,所以我干脆不发朋友圈了,不过那些都是后话了。

    我在朋友圈的故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了大一上,大一下和大二上三个学期。我常常有意无意地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或很多个故事里,故事的高潮如果够激烈,起承转合够合理,我就会很满意。我有的时候是读故事的人,有的时候是写故事的人,说到底,“故事”只不过是一个审视自己的视角罢了。

    大一上军训刚结束的时候,我以为自己的大学生活永远不会结束。那时的专业课,文化课和社团,现在已变成了绩点,点名和从不联系的QQ好友。那时我在朋友圈是真正的隐身党,不发东西也不点赞。第一:本来就没什么可发的,也没时间发。第二:别人发的东西太多,根本赞不过来,所以我干脆一条也不赞。所谓“隐身”是单方面不可见。所以我完全可以浏览他人发的朋友圈。之中不乏有用的信息,比如某某比赛的报名通知,不过我现在得承认,那时看的大部分朋友圈完全是浪费时间。后来我开始屏蔽,大一下时我的朋友圈接受的信息大约来自三十人左右,此后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减少。

    大一下与大一上的主要区别是中间经过了一个寒假。寒假前我的一个远房亲戚找到我爸,要我爸给他高一的女儿介绍一个家教,我爸就介绍了我。那个高一的女生(暂且称她为小Z)要学的很多而基础很差,也就是说有很多东西不知道。更可怕的是她还不笨,也就是说只要你认真备课好好讲,她就能听明白。所以我的整个寒假基本上都在讲课与备课中度过了。小Z平时寡言少语,却几乎平均每天发三条朋友圈,她的朋友圈中有很多情感丰富但意义不明的话,我看着很害怕,因为不知道其中某些人称代词指的是不是我。我总想第二天找她问个明白,不过这也并非是长久之计,所以后来我就把小Z屏蔽了。

    与小Z相反,有的人的朋友圈相当简单明了,比如X哥。X哥是高中时期和我一起住校的同学,他每天发朋友圈雷打不动,内容都是“XX单词第XX天打卡,超过了百分之XX的人。”当第二个XX达到大约400时,第三个XX就维持在九十九不变了。点进他的相册一律都是这玩意。他的每条朋友圈我都会点赞,因为我觉得很酷,曾经有一阵子也有模仿他的冲动,不过后来想到如果我也开始天天打卡的话在朋友圈上将会永远比他少400多天,这是我怎么也受不了的。尽管钦佩他的精神,我后来把X哥也屏蔽了。

    大一下时虽然没有走X哥的打卡路线,不过我有自己在朋友圈的装逼之道。朋友圈不能太晦涩,也不能太简单。这两种都没人看。我的方法之一是发一个大家都看的链接,并配上一段现学现卖的思考来显得自己很有深度。思考的窍门是问自己问题,努力回答的过程中就有话可说了。比如讲共生起源的文章就问自己如何应用到社会学去,再比如讲引力波的文章就问自己历史上还有什么可以与之对比的发现。还有一个方法是某些时候大家都发一些应季说说,比如女生节。这时候我也发,不过加上了:“女权运动真正追求的目的,并非女性的特殊化,而恰恰是女性的非特殊化。”这样一来逼格就上去了。还有就是把英文歌词翻译成汉语,把汉语改成诗,最后把诗和原来英文歌的网易云分享或者专辑封面一起发上去,给人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如此之类的装逼方法还有很多,我从大一下开学就一直不断实践。

    当然最受欢迎的还是自拍。自拍讲究的是一个情境,让人除了看到脸之外还看到环境,道具,光影,表情等等,产生其他维度的联想。就像你看到这里感觉我很扯蛋一样,我现在回首我大一下的朋友圈也觉得极其傻逼。装逼太过就变成了做作,而做作是最low的事情,因为这代表对自己不自信。

    后来我就打算单纯地将朋友圈变成一个记录日常生活的地方,读一本书,发一个读后感,看一个电影,发一个影评,出去玩,发几张照片。暑假时我去了日本,即时发了十篇游记。这十篇游记是我在短时间内写过的最长的高质量东西。那时的我相信我发朋友圈是发给自己看的,让我将来能找到过去生活的一些意义。而现在我明白了,朋友圈不需要意义,只需要美丽好生活。

    有一段时间学校举行了嘉年华,在我理解就跟日本动画里的学园祭差不多。我趁机约了小Y到我们学校来玩。整个过程乏善可陈,跟电视剧里那些约会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小Y宿舍门前我本来想问她下次还想不想一起出来,结果不知道为什么硬是没开了口。晚上睡觉前我都在翻来覆去想这件事,一方面小Y长相,身材,皮肤都很好而且脑袋不笨,另一方面我是真的很想知道那个问题的答案。所以我想在朋友圈上试探一下。我在朋友圈发上一个学校官网给出的嘉年华链接并附上一些自己当天的见闻。结果小Y给我点赞了,虽然点赞却并没有说别的。而且我知道她以前没有给我点赞的习惯。不过我还是推测不出来那个问题的答案。小Y是文科生。在我眼里文科生能让自己的理智和行为随着情感走,所以才能写出汪洋恣肆的好文章,而理科生会用理智去分析情感,再指导自己的行为,所以才能创造普遍性结论。我常常想,我的很多烦恼都是由于我是文科生的内心却偏要接受理科生教育而引起的(说到底文科生,理科生只是模型而已,也许谁都有这样的烦恼)。我不知道小Y是不是因为今天白玩了一天一时高兴给我点了个赞,还是她考虑到了我看到她给我点赞后会作何感想而给我点的赞。无论如何,她只是点了一个赞而已。所以我以后跟女生出去玩就再也不跟朋友圈扯上关系了。

    还有一次我看了我妈发的一个朋友圈,在这里我想先说一下长辈的朋友圈。长辈的朋友圈是个神奇的东西,各种谣言,老段子,养生,10万+等内容满天飞。我妈发的那个其实挺好,讲的是家长对中国独生子女教育的缺失。只不过我看完哭笑不得,因为那里出现的问题我妈几乎全中枪了。第一,文章说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小时候我全家给予我厚望,我也坚信自己是天下第一,结果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时我就接受不了。第二,文章说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我没有兄弟姐妹,家长又根本不拿我说话当回事,所以我小时候少有平等的对话,我过度思考的恶习估计就是那时培养的。第三,文章说当今孩子现实感非常弱。我妈基本上替我包办一切事物,让我好好学习就行,可是没有小孩是生来适合学习的,所以生活到底是个什么?我到现在还比较无感。这个文章一共列出了七点,基本上全能找出我的影子,我再回想起过去的遭遇,灵机一动,就写了一篇名为《关于小B与守护神咒的一切》的短篇,通过描写小B怎么也无法召唤守护神最终变成摄魂怪的故事,从家人,朋友,长辈,恋人等角度论述了小B从未快乐过,反应了这一代人的一些问题。当然,小B的原型就是我,至于我究竟是否快乐过这件事我现在也说不清。我说过,因为我有文科生的内心,所以我当时是真的认为自己从未快乐过的,以至于险些陷入抑郁症。而现在我认为快乐与不快乐没什么区别,我对情感有另一套衡量标准。总之,《关于小B与守护神咒的一切》写完之后,我很满意,就想把它发到朋友圈。后来觉得让我妈看见不好,就把我妈屏蔽了又发一遍。后来又觉得让家长看见不好,就把所有家长以及认识家长的人屏蔽了又发一遍,后来又觉得让挺多人看见不好,于是干脆直接删了不再发。

    整个大二上学期我就这样继续用朋友圈记录生活,与大一下不同,我开始刻意避免流露出装的成分来。现在回想起来,为何要刻意呢?其实还是在装,我没有在记录生活,只是用生活的碎片编织出一个美丽的幻象。我的朋友圈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众多幻象交汇成一个美丽世界,每个人都带着浮夸的面具纵情飞翔。

    我从这个寒假开始有计划地健身,过年后一个星期没练的我发现自己还没在朋友圈上发过关于健身的事,于是照了一个固定器械重量的照片,配上“过完年果然虚了”的文字发了出去。我练了两下便开始想,要是有人觉得我这是卷腹的重量怎么办啊,一定会评论我“就这么点重量?果然太虚了”。如果是那样,我就要回复“我这tm是斜上推举,而且是10RPE的!”怀着忐忑的心情推完了三组后我急忙打开朋友圈,结果发现根本没人鸟我。回想起在朋友圈的种种故事,我立刻停用了微信的朋友圈功能。我希望在朋友圈的故事到此结束了,却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还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再次开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在朋友圈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rvm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