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正准备简单地收拾下教室,突然有家长来访。只好匆忙地把这事放一放了。事情结束后,回来一瞧,哟,L已经把杂乱的教室打扫规整了一遍 。本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举动,却让我有些感动。
来来往往的孩子不少,她是第一个主动拿起扫把扫地的孩子。我们没有做特殊的要求,本来也不是她的职责。L在这呆的时间并不长,短短的十来天。明天她就要回校了,本可以视若无睹。可她选择了动手,举手之劳,解决了别人的问题。从这件事让我看到L这孩子很贴心。
如果要拿成绩来说话,许多孩子都比她好。L本身的资质不算是优秀,接受、反应能力在同龄人当中也算是普通。但接人待物的方式让人倍感舒服。我认为这是现在许多城市中的孩子所欠缺的。
后来,听同事反应,每天早上上课前,L都会倒着两杯水进教室。原以为是她要给自己倒的。没曾想是给数学老师也倒一杯。由此,我更确认L这孩子的善良。这是一股沁入人心的温泉。如果作为老师,面对这样的孩子,你会作何感想?哪怕基础再弱,但她够努力,踏实,我认为还是有希望的。
相比之下,我也见过那些自以为很聪明的孩子。每次上完课,教室里东倒西歪一片,桌上留下各种杂物纸屑。很少见哪一个孩子主动去规整桌上的物品,更不要说给老师倒水了。他们连自己的书包都没弄整齐过了,何况只是临时用来上课的教室呢。即使在家里边,我也能猜想得到他们也不曾给自己的爸妈倒过一杯水。生气不舒服的时候,直接甩门而去。闹情绪的时候,对着老师说,你不就是个补课的吗?何必那么认真,过得去就可以了。在当今,经济浪潮的推动下,教育也沾上了浮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气息。孩子们把她们的刁钻古怪展现得淋漓尽致,毫无知觉。在很多孩子的眼里,你只是一个辅导老师,我为何要为你服务?难道教育的作用仅仅就是创造了“熟视无睹”?我想这也离不开家长和社会的那一份功劳。
我一直认为,方法和毅力是可以弥补技能和知识的缺乏。可人的品性是无法通过补课改变的。
前些天,X的妈妈感叹自己的孩子不会处事。不会说话,情商低,容易得罪同学。想让老师给孩子阅读相关的文章,以此让孩子懂得感恩。我在想相处的能力不都是通过人与人的互动而实现的吗?感恩的前提是孩子拥有一颗丰富而懂得感动的心。这是需要孩子在生命当中无数细小的时刻去累积的。感恩产生于孩子与他人心灵碰撞的时刻,而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
我曾见过X父母用“偷”字来形容自己的孩子未经父母的允许使用家里Wi-Fi的情形。我也在X的口中听到过“爸妈这是在给我捅刀子”的表达。在家长如此“言传身教”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在这样的家庭氛围土壤中,会催生出怎样的花朵,岂能因几篇文章就可以有所改变。
面对这样的情形,我想说的是,求知常常是一个孤独求索的过程,而能够在孤独里给人力量的,常常是那颗温暖而跳动的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