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啃读《什么是教育》第四章“教育,受计划限制的事件”。计划分两种,一种是在特定情况下不可缺少的细节安排,这种计划是在人的能力范围之内的,是可以自由施展的。如上次我们共读《窗边的小豆豆》,按共读计划一共要16天,每天共读完打卡一篇,这是在我能力范围之内的,我通过啃读,梳理文中的重点,把知识的框架搭建出来。在写读后感时,能根据阅读后的所得写出自己的感悟。这样的计划是可以让我自由施展手脚的,共读完这本书,受益良多。另一种是对一个整体无法达到的计划,是一种虚构的空间,是一种肆意妄为。这种计划就是一种好高骛远,自己明明达不到这种境界或水平,硬要霸王硬上弓。有一所私立小学,生源不佳,听说国家对私立学校的生源控制在5%以内,学校就抓紧转型升级,准备筹办技工学校,但老总却用小学的一帮管理团队来管理技工学校。而小学领导的水平根本达不到这个高度,他们进入陌生行业有如瞎子摸象一样。这样的安排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让事情更加糟糕。
我们人类的全部存在是以有意义的计划为基础的。国家出台的每一个五年发展规划,都是经过论证在实施过程中可行的项目,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如国家的航天计划,载人飞船升空,这些都是科技的力量支撑起大国利器。这样的计划对国家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自古以来,我国对黄河的治理就没有停止过,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治理方式越来越先进,越有效果。这些做法都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
计划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如计划工作。这种计划有两种走向,一种走向往往成为统治者的工具,如古代的科举考试,是一种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考试方式,存在着很多的不公平处。另一种是自由发展。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呢?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其滋生、繁育、兴盛的土壤,其发展状态也并不是单一的原因所能概括,一定是多方面的原因综合作用所形成的结果。正如诗歌之兴盛在唐代攀上顶峰,是因经济的发达、政治的开化、统治者极为重视诗人、文化的交融等多重原因共同作用,才有“唐宋之后无诗词”的说法;明清小说的兴盛也是如此。
第二种是乌托邦式的计划。这是一种无法实现的计划,它注定会在尝试中毁灭。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达不到计划的水平,那这样的计划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永远也实现不了。
第三种是不可计划之事。它也分不可计划之事,是一种间接计划,需要一定的条件做支架才可以实现,要给他创造一个自由意愿下做事的环境,比如人的成长需要教育的发生,而教育的发生需要自发性的发挥。
“对人类而言,需要教育。但真正的教育总是要靠那些不断自我教育以不断超越的教育家才得以实现。他们在与人的交往中不停地付出、倾听。严格遵守理想和唤醒他人的信念,以学习的方法和传授丰富内容的方式找到一条不为别人所钳制的路径。这一段的关键词有“自我教育、超越、倾听、唤醒、信念、路径”。看到这些词,我仿佛看到了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依托那些持续自我教育,不断超越的教育家,他们自我学习力是很强的,他们的学习发自内心,并非“自我强迫”。这些人与学生的相处模式是相互倾听、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他们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第四种是全盘的科学计划(可实现但不人性):根据人类行为和历史进程,建立在科学研究,比如说调查、统计、比较、理想结构类型、意见调查等基础上,把事物发展控制在希望的方向上,使事物的发展如同自然现象一样有规律。这种计划太过于理想。
人,只能自己改变自身,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有丝毫的强迫之感,那效果就丧失殆尽。把整个人类的亲在视为一个群体组织的全盘计划——这种计划在根本上就受到人类理解力的限制——是对真正人性的扼杀。因此,凡是以各种方式最终将我们整个的亲在拉入不必要的违反本性的任何计划都是不可容忍的,因为这些计划并没有把自己现在在真正而且必须可计划的事情上,反而让这些计划侵吞了属人的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