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上韩枢密书》直译及诗评

《上韩枢密书》直译及诗评

作者: 卧雅斋 | 来源:发表于2023-11-15 11:31 被阅读0次

唐太宗既平海内,破灭突厥、高昌、吐谷浑等,且犹未厌,亲驾征辽东。当时大臣房、魏辈皆力争,不从,使无辜之民,身膏草野于万里之外。其后太子承乾、齐王佑、吴王恪,皆相继诛死。其余遭武氏之祸,残杀殆尽。武帝好古崇儒,求贤如不及,号称世宗。太宗克己求治,几致刑措,而其子孙遭罹如此。岂为善之报也哉?由此言之,好兵始祸者,既足以为后嗣之累,则凡忍耻含垢以全人命,其为子孙之福,审矣。

唐太宗平定四海,攻破剿灭突厥、高昌、吐谷浑等,还不满足,御驾亲征辽东。当时的大臣房玄龄、魏征等一类人都力争,可是皇帝不听从他们的意见,使无辜百姓死于万里之外的野草中。后来太子李承乾、齐王佑、吴王恪,都相继被杀。其余的人遭遇武氏之祸,几乎被残杀干净。武帝好古尊崇儒生,求贤若渴,号称世宗。唐太宗克制自己,想要天下太平,几乎到了刑罚置不用的地步,可是他们的子孙却有这样的遭遇。这难道是行善的报应吗?由此看来,喜好打仗,招来祸患的都成了后世子孙的罪孽。那么,凡是能够忍受耻辱来保全百姓性命的,能成为子孙的福报,是明白的了。

轼既无状窃谓人主宜闻此言,而明公宜言此,此言一闻岂惟朝廷无疆之福,将明公子孙实世享其报。轼怀此欲陈久矣,恐未信而谏,则以为谤。不胜区区之忠,故移致之明公。虽以此获罪,不愧不悔。皇天后土, 实闻此言。

我无能,但私下里认为君王应该听到这些话,而您应该在皇上面前说说这些道理。这些道理一旦让皇上听闻,哪里只是朝廷无边的福祉,将来您的子孙,实际上是世代享受这份福报。我苏轼怀有这样的想法,想陈述给朝廷很久了,担心不被信任而进谏,那么就会被当作诽谤,可我克制不住这么微末的一点点忠心,所以写了这封信给明公您。即使因为这封信获罪,我也不愧不悔。皇天后土,都能听到这番话。 

读后诗曰:

君王图霸血成河,好战从来恶报多。

累后太宗应有悔,一朝贞观又如何。

相关文章

  • 古文: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

  • 宋|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

  • 随笔||《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

    小序:古文(散文)写景、叙事、议论,言简意赅,富于哲理,与诗词皆为国粹精华。《昭明文选》与《古文观止》均是系统译介...

  • 读《上枢密韩太尉书》有感

    “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出自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在文章提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

  • 赏析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

    原文内容: 上枢密韩太尉书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

  • 【中庸论上】 原文直译及诗评

    原文: 甚矣,道之难明也。论其著者,鄙滞而不通;论其微者,汗漫不可考。其弊始于昔之儒者,求为圣人之道而无所得,于是...

  • “不志其大”作何解释?

    《上枢密韩太尉书》(见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是北宋苏辙为了求见枢密使韩奇而呈上的一封书信。文中有这样一句...

  • 《诗论》原文直译及诗评

    原文: 自仲尼之亡,六经之道,遂散而不可解。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

  • 《古文观止》阅读札记(三)

    ——读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本文是19岁的进士苏辙给时任枢密使(太尉,掌管军权,次于宰相)韩琦的一封求见信。 文...

  • 篆刻习作6-颇有奇气

    尺寸:2×2×5 石材: 伊犁石 颇有奇气语出自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上韩枢密书》直译及诗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sbj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