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听樊登讲书《关键对话》,深受启发。我们为人父母、为人妻(夫)、为职场上厮杀的小员工等等,我们每天都可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去和孩子、老公(老婆)、老板谈判,怎么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呢?
一般来说,既然是关键对话,这个谈判不是很容易进行下去。可能夫妻关系的壁垒面临崩塌,孩子的游戏成瘾症、叛逆忤逆让人抓狂、个人在公司的前景堪忧等等。
《关键对话》告诉我们,在谈判前,我们要想好谈话的目的。这次谈话对双方都有利才能进行下去。在谈话的过程中,很可能不是你自己发飙,就是对方发飙,如何将谈话进行下去,营造好谈话的氛围至关重要。
示例:青春期的女儿交上一些吸毒的朋友,父亲决定和女儿好好谈谈。女儿一张口就说:“你们根本就不爱我,你们找我谈话的目的是为了你们的面子。你们从来就只会想到自己!”
假设你是这个父亲,你会怎么样?受伤?咆哮?然后摔门而出?
如果你这样做,这是弱者的表现。女儿这么说父亲肯定是不公平的。如果父亲追求的是公平,他肯定会被女儿激怒,进而失去谈话的机会。
这正是我觉得受益匪浅的地方。在夫妻相处过程中,我们总是为了公平而争吵。如果我们意识到追求公平是弱者的表现,我们是否会提醒自己换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呢?

先说说这个父亲正确的做法:父亲说:“对不起,宝贝。我和妈妈的确因为工作忙而忽视了你,在这里我向你道歉……”
想想父亲这样说了以后,女儿会怎么样?她的情绪会慢慢平复下来。我女儿曾经有句名言“只有全心爱我的人才能管我”。只有营造爱的氛围,这种关键对话才能够进行下去。
在生活中,我们有好多父母提起青春期的儿女,仿佛罄竹难书,好像他们罪大恶极。其实,这是父母幼稚不成熟的表现。傅雷曾经说过“青春期的孩子给人一种忘恩负义的印象”。成熟的父母会认为这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经过程,而这个过程很快过渡,不会因此记住儿女的不是,更不会去和孩子记仇。记仇的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往往大于孩子在外面受到同伴的欺负。

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你的痛苦和别人无关。这个心理学上的构建过程有abc三个因素。a是事情的发生,b是当事人对事情的看法,c是当事人的态度。一般人总是期望改变a再去改变c。想想可能吗?
如孩子吃不下去饭,父母非常焦虑,把孩子打了。请问一下,解决问题了吗?没有!正确的做法,是改变b,对孩子不好好吃饭这件事,进行了多角度的思考。是孩子的胃口不好?饭不合胃口?下次我该做些哪些好吃的让孩子爱上吃饭?我还有什么办法让孩子的营养跟上?
我们每个人都不想当弱者,这篇文章对你如何处理夫妻关系、科学育儿会有一点点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