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说到,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教我们先从“止”入手,待心澄静,宿世善根,自然开发。或者把宿世的主要缺点发了出来。这时,就方便选出适合自己修的禅定了。本文先整理发出缺点的部分,原文中称为“恶根性发”。
为什么我先整理“恶根性”而不先整理“善根性”呢?有几个原因:
一、智者大师说过,像法/末法之中的修行人,“因缘俱弱,则今世或发或不发”。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也许修止时并不能发出文中所说的修禅善根,看了之后,徒增沮丧之感。
二、我担心有的朋友,把这些“相”生搬硬套地想与自己所见之相对应。智者大师云:“夫一切禅定证相,不可具以文传。此只是示表。”更担心有朋友,在打坐时祈求有一种相发出来,这样很容易着魔。
三、从对治缺点找修禅方法,与《坐禅三昧经》一一能对应。
四、本文目的还是在于抛砖引云,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的原文。
好了,言归正传。原来,心刚刚开始安静下来的时候,有机会把自己的缺点发出来。无怪乎有些朋友说,我明明已经开始修行了,怎么反倒觉得脾气更大,或者心更喜欢往外跑?不要紧,这也是恶根性发之相。正是安静的心,把自己宿世的恶习呈现了出来,此时正好对症下药。
“恶根性发”,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的第四卷。简单整理出来,如下:
第一大类,散乱心发作,文中称为“觉观发相”,又分为三个小类:
“1. 明利心中觉观发者。若行人过去既不深种善根。于修定时。都不发种种善法。但觉观攀缘。念念不住。三毒之中。亦无的缘。或时缘贪。或时缘瞋。或时缘痴。而所缘之事。分明了了。如是虽经年累月。而不发诸禅定。此为明利心中觉观发相。”
就是说,打坐时,发现自己的心念念不住。所想的方向并不确定,反正就是不断地想。这一种的最大特点在于所想的东西非常清晰。
这一种的对治方法:“觉观多者。教令数息。何以故。数息之法。系之心在息。息是治乱之良药也。若能从一至十。中间不忘。必得入定。能破乱想。”
“2、半明半昏心中觉观者。若人于摄念之时。虽觉觉观烦恼。念念不住。但随所缘时。或明或昏。明则觉观攀缘。思想不住。昏则无记瞪矒。无所觉了。名半明半昏觉观发相。”
这种的特点,是有时清晰地乱想,有时昏沉。对治方法:“应教令随息……能破觉观。心静明鉴。知息出入。长短去就。照用分明。能破昏沉。是故说随为治。若但数息者。即有扶昏之过。若但观息。亦有浮乱之失。”
“3、一向沉昏心中觉观者。若行人于修定之时。虽心昏暗似如睡眠。而于昏昏之中。切切攀缘。觉观不住。是名沉昏心中觉观烦恼发相。”
这种的特点,昏沉,半梦半醒似的,在这种状态下念念不住。对治方法:“应教令观息。息入时。谛观此息从何处来。中间何所经游。入至何处住。出息亦如是……如是求其根源。出无分散。入无积聚。不见定想。明心观照。心眼即开。破于沉昏。静心依息。能破散乱。”
第二大类,贪欲/情欲发作。身为欲界众生,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爱情、性欲。这个对于修行一定是障碍。但这个究竟是不是自己的主要缺点呢?如何判断?如上文所说,修“止”一段时间,就可以照得出来。
1. “贪欲烦恼发者。若行人当修定时。贪欲心生。”缘于异性。“取其色貌姿容。威仪言语。结使心生。念念不住……障诸禅定。”
就是打坐时老是想异性。对治的修禅方法:“如经中说。贪欲多者。教不净观。”
这里面又分两个小类。若人仅仅是贪爱异性,“应教作九想观。若至冢间取死尸相……观见死尸胮胀烂坏。脓血流出。大小便利。诸虫唼食。今我着者,亦复如是。何处可爱?作是观已。婬心自息。”
“九想”,简单的说,在定中观尸体从死亡到完全腐烂,最后变成白骨的九个过程。再想想自己喜欢的异性,死后也变成这样。观想得多了,可对治淫欲。
2. 第二小类,对自己这个身体、和异性的身体都爱着。对治的修禅方法:“当教作‘初背舍’等观。谛观内身不净。破坏可恶。即破缘内贪爱。复当如前。观外不净可恶。即离外境贪爱。”
“背舍”的第一层叫“初背舍”,观察自己的身体内部是很脏的。也观察别人的身体,一样这么脏。也如前观死尸。这个修禅方法能治这类内外贪欲。
3. 第三小类,“遍一切处贪欲烦恼起者。此人爱着内外如前。而复于一切五尘境界、资生物等。皆起贪爱。或贪田园屋宅。衣服饮贪。”
这一类,除了性爱,还喜欢各种物质。对治方法:“大不净观。观一切境,男女、自身、他身、田园屋宅、衣服饮食。一切世间所有,皆见不净,无有一处可生贪心。尔时一切处中。生厌离心。则一切贪欲。无复起处。”
也就是说,不但观察人类的身体不净,亦观察世界一切生物、物质、地方皆不净,生厌离心。
下一篇,将继续介绍嗔恚、愚痴、恶业障道等其它恶根性发之相,以及对治的修禅方法。
打坐修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