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派》S4EP07 《冤家:原生家庭说恩怨》 记录及想法
作者:
无知者言无 | 来源:发表于
2019-07-23 20:57 被阅读0次
第四季
第七集 《冤家:原生家庭说恩怨》
参与人:窦文涛、武志红、蒋方舟、梁文道
一、窦文涛:
- 愤世类型
- 厌世、情感淡漠
- 杠
- 甩锅
- 台上背诵失禁
- 忘记内容而失禁
- 老师原谅并鼓励
- 参加比赛拿到第二名
- 走上现在的道路
- 父母在孩子面前发生造成心理阴影事情
- 男方以母亲的要求为标准结婚,并凡事寻求母亲意见
- 妈宝男
- 逆反,消极抵抗,推卸,弱者的武器
- 两面性:越孝顺,越恨
- 钱是家庭关系中的潜在影响因素
- 在孩子有了成就之后父母才会表示认同并放手
二、武志红:
- 弗洛伊德派
- 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
- 真实自我:以自己感觉为中心
- 虚假自我:以别人感受为中心,容易抑郁,产生自杀倾向
- 梁文道的原生家庭影响
- 一个人长大的
- 梦见坟墓:寂静无声
- 知识发达:无法同人进行丰富的互动,便转而发展自己的大脑
- 人长大的过程是从自恋到依恋(3岁前)
- 兄弟关系不如亲子关系重要
- 归罪
- 父母容易将一些意外错误(丢钱等)归罪与孩子
- 曹操打袁术杀运粮官
- 中国文化不鼓励个性化自我,每个人都是不完整的
- 寻找罪人
- 自我憎恨和自我原谅
- 小时候容易自我失控(失禁),在发生事情后没有人原谅和鼓励,将事情进行自我防御,放到潜意识里,产生自我憎恨
- 失控时有人安慰和鼓励,说明错误不在其身上,就可以消解自我憎恨
- 父母在孩子面前发生造成心理阴影事情(吵架)
- 特别告诉他不是你的错误
- 孩子小时候严重自恋,认为所有事都是他造成的(好的或者坏的)
- 两种培养方式
- 小孩玩ipad上瘾
- 源头:幼年的自我控制
- 东西方差异:
- 东方:他制他律;小孩围着父母的意志和规则转
- 西方:自治自律;小孩的任何生理现象过分管制都是虐待
- 自治自律的人更容易长大后控制自己(网瘾)
- 他治他律导致的问题
- 大人面对面交流时候玩手机
- 觉得耗神、失控、相互挤压
- 通过看手机提高自己的控制力、拉远相互之间的距离
- 原生家庭的图景被孩子内化到深处
-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 父母永远都是爱孩子的?
- 逻辑问题
- 不分你我
- 父母永远是对的
- 孩子永远是错的?
- 对于冲突必须分谁对谁错
- 孩子本身弱小,无法控制自己,需要抚慰,让父母告诉他没问题
- 但在冲突中往往父母不仅没有抚慰孩子,反而不仅把孩子自己的问题归结于孩子身上,而且把父母自己的错误也归结到孩子身上
- 父母代孩子相亲
- 蒋方舟:讨好型人格的累了,不想在争执
- 不说恨,因为是向外的;说累了,便是转移为恨自己
- 福建:孩子开工厂,母亲管钱,掌握大权
- 媳妇熬成婆
- 即使孩子白手起家,父母也会给其道德欠债感(你们有今天都是我当年吃苦...)
- 不同文化中的妈妈和爸爸
- 中国文化
- 岳飞父亲对岳飞的教育很重要,但岳飞故事中忽略了其父亲的作用
- 包拯的父亲重要性
- 中国文化抹杀父亲,是一种寻母文化
- 欧美文化
- 孩子在三岁之后从母亲的世界走到父亲的世界
- 俄狄浦斯情节:儿子弑父,儿子与父亲的权力斗争
- 《蝙蝠侠》中的父亲
- 父母与孩子
- 宗主国与殖民地
- 恋爱上直接抗争— 殖民地流血起义
- 先在吃喝拉撒睡上抗争
- 从小事上获取独立空间,进而在大事上争取独立
三、蒋方舟:
- 一个人长大就必须同自己的情绪相处
- 一个人的大脑中自我憎恨的区域很早成型,而自我原谅的区域很晚成型,所以最初的记忆通常来自自我憎恨(尿床)
- 卡夫卡与他父亲的关系
- 人对上帝的想象最早来自于父亲的形象
- 父亲充满爱,包容性强,孩子就敢于做一些事情
- 父亲严厉,孩子就会潜意识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胆小不敢做事
- 孩子对父母的模仿
四、梁文道:
- 错误的事一定要找人负责
- 要接受世界上有些事情就是没有明确答案的
本文标题:《圆桌派》S4EP07 《冤家:原生家庭说恩怨》 记录及想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shzlctx.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