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马虎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是学习生活中最不值得一提的小问题,是他们走向精细必不可少的提示。如何对待马虎,培养认真的习惯,原来没那么简单。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一对对作业质量严格要求的父母,他们要求上一年级的孩子的书写必须整洁,规范正确,一旦出现了错误就要重写,还有惩罚责骂。在父母的严苛要求下,孩子写作业的好习惯养成了。但是随着作业任务的加重和变难,孩子一味为了减少返工,总是写得小心翼翼,速度非常的慢,导致作业完不成,很焦虑,学习越来越吃力,每况愈下,最后竟然因为这个根深蒂固的“认真习惯”,导致了最后彻底崩溃,得了抑郁症。
细思极恐,我每天陪儿子练琴的经过就是这样的。我总是以集中注意力,态度认真这个好习惯,向儿子提出不许马虎,不许出错的要求,自以为追求好习惯比追求好结果的父母,在教育观念上还优于一等。其实在过程中在用简单粗暴的惩罚手段去苛求,或者让他不停的重复重复练习,以为这就是磨练。用不管不顾的错误方法来强行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的确获得一个短暂的,表面看起来有进步的效果,但是已经给他带来超出承受范围内的痛苦和压力。他不情愿的顺从,但开始畏难,开始逃避,不敢试错,能拖则拖……到后面可能彻底生出反抗或者对音乐的厌恶情绪,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以此联想到以后的文化学习,因为我们批评他不认真,不专心,要么他如以上事例,顺从的结果是丧失了积极进取和创新变通,要么粗心马虎的标签,让他在反抗和不良的自我暗示中,更加固化对自己的负面认知,直至放弃自我修正。
把培养习惯,做成强制习惯,常常反映着成年人缺少对儿童的体恤之心,种种对习惯的浅薄认识和培养都是以消灭正常天性为代价。
庆幸自己在这个时候看到了这本书,让我开始悬崖勒马,停止这种错误的方式对儿子习惯的培养。也许我该开始放手,让他自己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以自身经验中的成功或失败作为一种成长训练。
真正的改变从来都是自内而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