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一进一出”制度
李开复就读博士学位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有两个独特的博士教育制度,一个是导师和学生的marriage process制度。新生入学后,并不急于确定研究方向,而是在一个月内听七十几个教授的课,然后填三个志愿,就跟相亲一样,最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与导师。另一个是“黑色星期五”制度,因为博士教育是典型的严进严出,每个学期最后一个星期五,教授们会一起讨论并淘汰一个研究进度慢,最没希望博士毕业的学生。因为大学每年在每个博士生身上花两万美元,没希望的就淘汰。
2、谈读博的目的
这是院长尼科海博曼与李开复的对话,十分经典,我就摘录了:
院长:“什么是做博士的目的?”
开复:“就是在某一个领域做出重要的成果。”
院长:“不对。读博士,就是挑选一个狭窄并重要的研究领域做研究,毕业的时候交出一篇世界一流的毕业论文,成为这个领域里世界首屈一指的专家。任何人提到这个领域的时候,都会想起你的名字。”
院长:“你懂了吗?”
开复:“懂了,我从卡内基梅隆大学将带走的就是这份改变世界的、顶尖的博士论文。”
院长:“不对。你从学校带走最有价值的不是这份论文,而是你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研究和发现真理的经验,还有科学家的精神。”
3、谈导师的作用
书中描写李开复导师对他科研经费的慷慨,让在高校工作的我十分惊讶。
导师瑞迪教授拿出自己的私人经费3000美元,让他的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又花了1000美元去其他城市参加世界奥赛罗计算机比赛。据李开复回忆,做论文的两年多,他至少花了导师几十万美元的经费。
而这个慷慨,还反映出来导师的宽容。因为开复没有遵循瑞迪教授的研究思路,非得做一个跟他唱反调的研究。
瑞迪教授说:“开复,你对专家系统和统计的观点,我是不同意的,但是我可以支持你用统计的方法,因为我相信科学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都是平等的。而且,我更相信一个有激情的人是可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的。”
4、谈学术传播水平的培养
为了赚外快,李开复曾给天才高中生们上过计算机课,而且他一直自我感觉良好。没想到,看见学生们的评价,他大吃一惊。“枯燥,一个人的表演,念经,催眠”是学生们的真实反映。这次挫折让开复重视起来怎么表达与传播自己的学术观点,乃至后来成为中国学生追捧万分的大受欢迎的“导师”。
在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术传播路径。导师瑞迪教授传授给开复一个关于他的语音识别的学术演讲的技巧。“学术演讲的30分钟,你只要讲25分钟就可以了。最后5分钟拿话筒给关注试试这个系统是不是真的。”开复担心现场噪音影响测试的识别率。
老师说:“实际上你的识别率是90%还是96%,没有什么差别。我们这么做的目的,不是检测你的识别率,而是要造成一个效果:人每个学者终生都会记得,第一次接触不指定语音系统就是在纽约,在李开复的演讲上。”
最后,果然震动了整个学术领域。
5、谈博士毕业后的选择
因为在语音识别领域的顶尖位置,李开复在博士毕业后不仅被大学破格录为研究型教授,还被微软、苹果、IBM等大公司相中。选择哪一个?
机智又热情的导师瑞迪教授给他算了一笔账:“开复,你看,如果去大公司,薪水最多是8万美元一年,留在大学,你的薪水是5.5万美元。”“但是,教书每周只需上四天课,剩下一天你可以去给这些公司做技术顾问,1000元每天,一年就有5万美元的外快。”“5.5+5=10.5>8”
这个算法厉害吗?其实厉害的不是算法,是见识与思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