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输在定势思维里的?
文 | 张宗超
与读者书: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比我说的更重要的是你的思考
这篇文章在标题强调的是定势思维,其实,我更想谈的是集体氛围和个体差异,所以标题更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不要输在某种集体意识里。
在不同的地区,很多氛围都不一样,对于从教育的我来说,我认为学习是其中最明显的一项。
在不同的学校,考研氛围不同、考证氛围不同、乐于学习的氛围也不一样。比如,有的学校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会选择考研,继续提升自己,但有的地区,考研的人是属于“吃螃蟹”一类。
人都比较习惯从众,严格来说,“从众”也并非贬义词,有时候从众确实更好保障自己的某些方面安全,不用承担冒险带来的可能风险。比如,有不少同学,在大学期间努力考试,毕业后就进入单位稳定下来,而有的偏不考试,就专门折腾,经常面临不一样的境遇和风险。
但同样的,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思考过一个问题:你现在的困境与大多数人一样时,极有可能是因为一路走来,你从来都没有试图去改变过自己。
比如,就毕业找工作一事来说,真正能够拉开距离,形成自己竞争力的人并不多,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多人都习惯了某种氛围,习惯了某种集体的意识,所以没有逆向思考并提升自己。
同样的专业,拥有同样的证书和差不多的学分,竞争力肯定很难有明显的差别,但如果你有一个证的同时,还具备实习经历或者其他稀缺性的能力,竞争力就大不一样。比如,彼此都拥有四六级证,而你的口语能力还不错,竞争力自然就不一样;再比如,都具备同样的从业资格,但你的表达能力极强或者文字功底不错,都可能成为你的优势,形成一定的竞争力。
值得强调的两个点是:第一,看问题,一定不能片面,一旦片面,不是被人骗,就容易骗了自己。比如,我在上文提到,“如果你的表达能力极强,就可能形成你的优势,形成一定的竞争力。”在这句话里,我说的是可能,而不是一定,因为不同的工作对于表达能力要求不一样,销售类工作和技能型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比。
再者说,有的工作,不仅要求表达能力,还要求本科甚至硕士学历,如果你只是专科甚至高中学历,那即便你的表达能力再强,也无法在此类工作上形成竞争力,因为学历这一底色就已经被卡死。
——看问题不仅要看明显的差别,还要看底色是否相同。
第二,在一个集体之中,即要懂得融入,又要懂得考虑自己的差异。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有时候我们的定势思维会受所在的集体影响。就比如,有的学校考研氛围浓厚,绝大部分人会选择考研,有的学校考教师资格证氛围浓厚,绝大部分同学会选择考教师资格证,以此类推,这样的氛围与在不同的集体、团队里,概莫能外。
很显然,每个人都活在不一样的圈子和团队里,在家庭有自己的角色,在学校有自己的角色,在工作中有自己的角色……这些都是一个集体,不同的集体氛围不一样,也会造成个体的差异。
在管理学中,有一句值得思考的话——一个创业团队,需要五种人:震山的虎,远见的鹰,善战的狼,敏捷的豹,看门的狗。
这句话给我的启发是:在一个团队中,即便共同的目标都是一样的,但并不代表每个人都要发展同样的技能,相反的,每个人需要培养各具特色的能力。比如,在大学的一个班里,虽然都是同一个专业,很有可能要考取共同的证书,但个人的兴趣爱好是有差异的,有的人会选择课外学习办公软件高级技能,有的人会修一门二外,有的人会专门提升演讲能力,有的人课后寝室集体打游戏……这就造成了两三年后的差异。
比如,我大学到现在,一直会抽时间写作,而身边少有同学有这个习惯,写作能力就成了我的一个亮点。再比如,我认识一个非专业的同学,课后自己报班学习PS技能,毕业后除了本专业相关工作,还常兼职有关海报设计方面的工作。
融入集体不用多说,考虑个体差异就是不能盲目的从众,有些学习,别人不需要,但不代表你也不需要,有些知识,别人用不上,但不代表你也用不上,技能也是如此。
总而言之,可以跟随集体一直积极向上,但对于集体的惰性行为,就要学会改变自己,逆向的成长。
文 | 张宗超
爱读书 | 爱写作 | 爱学习 | 爱思考
写人生规划 | 职场 | 自我成长的年青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