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人生答疑馆004,回答了一位22岁女生的疑问,“总是跟妈妈争吵,我做错了吗?”。
在心理专业社区的回答,我不会去做道德上的评判,但对楼主的成熟度会有敏感,提出了她没有以成人的心态和方式去跟父母相处和沟通,建议如果父母只是有唠叨的通病,自己又不能冷静处理,就应该避免容易冲突的场景,而在双方理智的情况下多沟通、让父母感觉到自己已经是大人而无需担心;如果父母是控制欲比较强的,而自己也受到深刻影响,建议寻求专业的咨询帮助调整家庭的沟通模式,这里我并不是说她和妈妈谁对谁错。
评论区与楼主的互动1楼主跟我在评论区抠着字眼理论,我仍然坚持了我认为她不成熟、无资格和能力去“纠正”母亲,而且她的态度就是从母亲那里习得的。
评论区与楼主的互动2 评论区与楼主的互动3从准咨询师的角度,我这样的沟通是不是没有很好地表达共情,以致于楼主有抵触呢?我也对自己的反应做了觉察:
1. 为什么不“抱抱”?
正因为想让她调整成更成人的姿态,又因为她的言辞有让我不舒服的地方,我没有点“抱抱”以示“共情”。如果是一对一咨询的场景,这就是“反移情”吧。这是我几天来参与壹心理答疑的几个问题中唯一一个“不抱抱”。
2. 我的“反移情”正常吗?
我想自己的感受应该是基本正常的反应。下面是上一条简文下另外一位妈妈的回复,而我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情绪要去指责这个孩子(22岁,我感受到的她就还是个孩子),只想直接针对她自己的问题做些分析(她问的是“我错了吗?”。但她的傲慢口气和不会真正理解别人,让我无法去“抱抱”。
还有想扇这孩子耳光的妈妈呢但是我好像又比其他答复者表达了更多的对楼主的不认可,也有其他人在补充回答里跟我探讨说她不成熟是不是跑偏了,楼主的母亲是没有把她当成成人看待,而楼主是希望像成人一样得到尊重。为什么我的答复会显得突兀些呢?我个人觉得,应该是在这个回答下还没有专业的咨询师,而我在答复者中应该算比较年长的,不会简单地共情楼主,也能体会到楼主父母的感受。我的同修海涛同学也提到可能我有作为母亲的身份认同。
补充回答评论区与旁观者的互动对比其他有相似性的问题,再进一步觉察,我的反应似乎还是有点特殊。比如[人生答疑馆001]中的女生也有对小姨的怨恨,我却更耐心、包容,循循引导,楼主也表达了感动和与父母、小姨尝试沟通的意愿;网络咨询中也遇到过对养父母有怨恨的,因为更多是倾听,我内心的假设没有急于去求证,也没有碰到案主的阻抗。
另一问题中的楼主反馈那么,我为什么对这个楼主会去掉一些共情铺垫和委婉表达而更直接了当呢?楼主认可我说的她对妈妈有“从压抑到爆发的过程”,深究起来,大概是这位楼主处于反抗妈妈的“爆发期”,表现得比较傲慢和偏执,我能想象她那套姿态神情语气就是强势母亲的翻版,而这个触碰到了我自己,更容易让我反弹(我有过这样的跟母亲之间的“爆发期”,但是我不认同自己是这个样子)。其他两位处于“压抑”状态,我便更能跟她们共情(我也更长时间地压抑过,会更怜惜这个状态的自己)。
3. 我是不是应该反馈真实感受?
初步反思,既然我的“反移情”里主要是反映出楼主的沟通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给他人带来的感受,而不是我个人的特殊感受,我觉得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此时此地”给楼主以反馈,让她在真实的互动里理解别人的感受。所以,我的“不抱抱”属于正常的真实反馈。
也许在当下,楼主有无法接受的地方,但是能够触动到她(只有我的答复让她有更多反应,而其他跟她表达了更多同情和共情的帖子,她简单表示“谢谢”),会有一个小的开启。或许什么时候她会有所领悟。文字留存有风险,也有好处。
进一步觉察出也有自己的部分特殊性之后,我想有的反馈是给得急了一些,多少带了点个人色彩。
4. 如何处理更好
主要是应该判别楼主的情绪状态,选择不理会或者简单询问,不急于抛假设。因为是文字反馈,没有面询那样能够跟随互动、控制发言,而是将一些假设全盘抛出,在缺乏共情的情况下影响了楼主的接受(第一个答疑虽然篇幅更长但是有很多共情和引导释放情绪的铺垫),所以以后要注意控制表达,斟酌文字,即使有前面所说的可能的好处,一般是适用于案主有较好的自省力、容易进入自省状态。
这个楼主明显是来“求抱抱”的,从她说“这件事我没有什么错”,到有选择地认同其他答者,没有真正寻求咨询解答,并且处在情绪当中,又有一些习惯性的思维和信念,其实我可以忽略,或者只做简单询问,见回应有必要再做下一步反馈。
当然,如果是面询,就可以处理得更细致些,开始多倾听、少指导,如果案主给我带来不舒服的感受,也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互动兼顾共情表达和她带给我的感受的反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