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
读了这两行大家就应该看出来,这就是以前读书时课本上学的《讳疾忌医》的故事,出自《韩非子·喻老》。关于这个故事大家都应该很熟悉了,蔡桓公在扁鹊指出其有病时拒绝治疗,直到病情一步步加重,最后不治身亡。它告诉我们有病要及早治疗,不能拖延。
医学发展到现代了,先进的仪器越来越多,医学的划分越来越细,治疗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但好似扁鹊这样的神医却再也没有亲眼见过,人家扁鹊可是“立有间”就能看出蔡桓公“有疾在腠理”,而现在呢?大家都很清楚就医流程,不管哪里不舒服,第一次就诊医生都会先开一堆化验单,血液的、超声波的、射线的,没有查完这堆花花绿绿的单子,医生根本不会说你得了什么病,有可能就算你有了一打这样的单据,医生也说不出你究竟怎么了。如果让扁鹊穿越到现代,估计出门就被人当骗子,别说让他治病了,就算有人相信,如蔡桓公这般在皮肤里的病医院里的仪器能查出来吗?真的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那到哪儿的病能查出来呢?肌肉?肠胃?骨髓?
查得出但不治疗叫讳疾忌医,那查不出呢?那对本人是岁月静好,还是风雨欲来就真不好说了,因为很多病不治而可愈,但病的根源并不被拔除会潜伏在人的体内,可能时不时还会再发作,但都可以不药而愈,人就渐渐成了一种惯性,反正这样的病不用治,顶过去了就会好的,会失去了防备心,等到日积月累之下,量变产生质变才发现已经成了大患。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自己的身体都马虎大意,病得频繁了总需要去医院报道,但来来去去总是那些药,听到的医嘱也总是千篇一律,甚至,在网上查一查,得到的答案更有针对性和全面,久病成医并不是一句空话,有经验的过来人的分享有时比医生学来的更靠谱,那还有必要每次都去医院吗?
也有那些对自己身体十分重视的人,把去医院当成一种日常,那就能早发现早治疗吗?不得不说,这也是件讲概率的事,正好找对了科室,看对了医生,那概率大一点,若明明大病在头,但却看了小病的脚,那并不能达到目的,所以看医生不代表能看出病,就算是看医生是为了看病,也不代表医生能看出你得了什么病。如果你对自己有病没病也一头雾水,那医生除了给你开一叠化验单让你乱枪打鸟事外,好似也并不能指点多少迷津。
所以有不少明明看起来身体十分健康的人却一下突然生了重病,那是因为讳疾忌医吗?而另一些被医生宣布活不了多久的人又通过自己顽强的意志和积极的心态把自己从死亡线上拉回来,那是不讳疾忌医吗?
看病不仅是和自己的心理博弈,还有和天、和地、和人的“其乐无穷”的斗争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