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责任链模式介绍
责任链模式(Responsibility Pattern),是十一大行为型设计模式之一。
2.责任模式定义
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
3.责任链模式的使用场景
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请求,但具体由哪个对象处理则在运行时动态决定。
在请求处理者不明确的情况下向多个对象中的一个提交一个请求。
需要动态指定一组对象处理请求。
4.UML类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04226/fbad4b20cd729d7e.png)
5.角色介绍
1.AbstractHandler:抽象处理者角色,声明一个请求处理的方法,并在其中保持一个对下一个处理节点Hanler对象的引用。
2.ConcreteHandler:具体处理者角色,对请求进行处理,如果不能处理则将该请求转发给下一个节点上的处理对象。
3.AbstractRequest:抽象请求者。
4.ConcreteRequest:具体请求者。
6.例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04226/596e32e705334eef.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04226/05c88e4cc9f111c4.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04226/29876dd3cb88f19f.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04226/21a71935db7a6cf6.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04226/c91a2dd3ec5dc0ad.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04226/2e35bad01f03826c.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04226/5f7f78ae12d4fc65.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04226/187bcf19015d0acf.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04226/c0fb64c556ac68cf.png)
例子分析
先声明一个抽象处理者和一个抽象请求者。抽象处理者里引用一个请求处理的方法,同时保持一个对下一个处理节点Handler对象的引用,再写一个抽象处理方法并在实现类中实现该方法,同时也还有一个处理级别。抽象请求者里有一个需要处理的内容,也还有一个请求级别。
在客户端使用的时候,几个具体处理者,需要给予下一个处理节点是谁,比如handler1.nextHandler = handler2;将处理者之间串联起来成一条链,然后处理者处理请求,并根据处理级别和请求级别进行是否处理以及转发的判断。
7.Android源码中的责任链模式
Android源码里责任链模式的类似体现莫过于对事件的分发处理,每当用户接触屏幕时,Android都会将对应的事件包装成一个事件对象从ViewTree的顶部至上而下地分发传递。
8.总结
责任链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对请求者和处理者关系解耦,提高代码的灵活性。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链中请求处理者的遍历,如果处理者太多那么遍历必定会影响性能,特别是在一些递归调用中需要慎重。
PS:读《Android源码设计模式解析与实战》中的责任链模式之后的一些笔记与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