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 妈妈只需做到这一点,宝宝就不会积食了,不吃药,半个月就好。
有位朋友,宝宝6个多月了,因为都是宝妈,所以有很多话题聊,她给我讲了她家宝宝去医院治疗积食的事,一个老中医,几段对话,一则令人值得深思又有趣的事,很多思维都颠覆了她的认知,也给我上了一课,分享给大家。
她说最近发现小宝宝有积食的症状,可能和自己总爱躺着喂奶有关,宝宝没吃睡着了,一会醒了继续吃,时间长了竟然模糊了定点喂的这个概念,不知不觉宝宝竟然积食了。当然这都是她自己认为的原因。
给宝宝看病调积食,老中医不开药,训了宝妈一顿,说的话颠覆认知知道宝宝积食对身体发育影像非常大,所以一直想办法解决。最近更严重了,宝宝舌苔非常厚腻,半夜一两个小时就醒一次,白天使劲哭闹,不睡觉。朋友连续好几天都是抱着宝宝睡,神经都快衰弱了,赶紧抱去看医生。正好离家近的地方就有中医院。挂了儿科,抱着宝宝直奔二楼中医儿科。
一进去,发现有两位医生,一男一女。男医生年龄比较大,宽面大耳,一脸严肃,一看就是个老中医。
“小孩怎么了?”男老中医问。
朋友顿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只能描述症状。说了句“晚上睡不好啊,不知道宝宝怎么了。
给宝宝看病调积食,老中医不开药,训了宝妈一顿,说的话颠覆认知“可能是积食了”,朋友的老公是个实在人,但忘记了医生更权威,简直就是挑战老中医的耐性。
“你咋知道积食的?我要是给你们这些年轻人细说都得把我累死。怎么养孩子脑袋不开窍呢?这孩子是吓着了,知道吗?”
老中医特别严肃地说。
“嗨,我不敢多说你们,说多了你们就生气,还有人上网查,说和我说的不一样。那说的一样还要我们医生干啥,得病就上网查呗。”这口气俨然像长辈教育不听话又无奈的晚辈。
“您说,您说,我们不生气。”为了宝宝,朋友就希望这老中医知无不言,挨骂也值,医者父母心嘛,就当自己长辈。所以赶紧笑着说。
这种诚恳态度让这位老中医打开了话匣子。
“每天都有很多你们这样的,抱过来就说孩子是积食,咋吃药。这么小,总吃药,那不把孩子毁了吗?再说积食是原因吗?那为啥积食咋不想想?
“家里有玩具吗”老中医问。
“有啊”朋友摸不着头脑,这和玩具有啥关系。
回去收拾起来,一周岁以内别给他玩。每天弄些玩具,声音突然一下一下的,小孩子惊大,能不吓着,一吓着睡着容易惊,一惊就哭,哭了你哄不好就给奶,一给奶宝宝就吃多,吃多了你就说赶紧给小孩吃药调积食,根儿是积食吗?一个个养孩子脑袋不开窍。睡觉的时候放点轻音乐,醒着的时候别弄些突然的动静,别给孩子看电视,他就盯着不眨眼,眼睛都弄坏了。都说积食,咋喂的也不反思,都六个月了,有几个做到三个小时一喂,晚上不过两次的,太少了。”
给宝宝看病调积食,老中医不开药,训了宝妈一顿,说的话颠覆认知“还有那甚至生了二胎的,养孩子也是稀里糊涂,一点都不过脑子,孩子看着零食就想吃,不给吃就哭。来来来,妈给吃干,宝贝别哭了。有几个说,不给吃,你别哭,闭嘴的。哄孩子哪有那么容易的,净想着弄省事的招儿,养的那孩子能不生病,能不遭罪?”
原来这老中医有一肚子的话啊,朋友就笑呵呵地边说是是是地听着,连连说,到时我不给小孩吃零食。
“那我家宝宝六个月多点了,能加辅食了吗?比如说米粉。我怕宝宝脾胃弱还不敢冒然加,”朋友赶紧问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
“小孩本来不就脾胃弱吗?加什么米粉,能有营养吗?小孩吸收能好吗?奶是最好的食物,没有奶就是奶粉。奶足的话,7个月再吃辅食也不晚啊。慢慢地加点菜泥,别给吃什么蛋黄祸害孩子,稍大点喝点粥。会走了把菜弄碎,锻炼咀嚼能力。”老中医的语气缓和了很多。
“不是说6个月宝宝需要更多营养吗?比如说铁。”朋友又弱弱地问了一句。
给宝宝看病调积食,老中医不开药,训了宝妈一顿,说的话颠覆认知图片自拍
“谁说的?你做妈妈的把饭吃明白了,小孩还缺啥,喝点汤,正常吃饭,奶足足的。别吃乱七八糟的,喂奶的一定得记着要忌口,别啥都吃。大冬天还吃草莓、葡萄,还有有稀奇古怪的东西,吃点苹果就不错了。”
“我说啥,你们听明白了?就按我说的做就行了。这孩子没病,赶紧抱回去。我不开药。就按我说的做,半个月自己就好了。”老中医边说着边给宝宝提了一下快要掉的袜子。
回来当天,朋友就按老中医说的开始执行。
事情讲到这,就结束了。亲爱的宝爸宝妈们你们有没有得到什么收获?为了当个合格的妈妈,我自己先回味一下。
网友评论